一语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在这条红线面前,任何违章违纪行为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中,那些被时间冲淡、被习惯掩盖的惯性“两违”问题,如同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一旦卷入,后果不堪设想。
一直以来,惯性“两违”都是铁路安全生产中的头号敌人。惯性“两违”的根源在于“习惯”二字,这种具有高度主观性、习惯性和重复性的违章违纪行为,比偶然性违章造成事故的概率更高,因而危害更大。惯性“两违”虽然不一定会导致事故,但却是事故的温床。惯性“两违”行为的每一次重复,都是对安全底线的一次侵蚀,都有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生产效率的下降,更有可能酿成人员伤亡的悲剧。每一次“没事”“小事”,都是对下一次事故的铺垫。
惯性“两违”行为的出现,绝不是因为个人能力水平不高,而是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层面出现了问题,是劳动安全文化薄弱造成的。尽管如今规章学习、事例分析、事故传达可以说是全员覆盖,安全工作也是班前讲、班后讲、学习讲、开会讲,但一些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仍然不足,不少人“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殊不知,思想认识上“差之毫厘”,行为上就会“谬以千里”,认识一旦错位,就会产生麻痹思想,行为的底线就会一降再降,离“出事”就不远了。
在日常作业任务中,一些自作聪明的职工偶然尝到了简化作业程序的“甜头”——程序少了、工作量下降了,人也“轻松”了。加之惯性“两违”行为往往具有感染性,不仅会被安全意识淡薄的职工接受并跟风效仿,甚至还会出现把这些错误行为当成工作经验传授的现象。潜移默化下,群体中就形成了按标准化作业累人,不按标准作业舒服的另类“安全文化”。长此以往,大家就会对安全缺乏足够的敬畏,对规章没有起码的尊重。
惯性“两违”如同安全生产中一颗长期存在的“毒瘤”,光靠职工自身提高思想认识是无法“根治”的。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引起重视,不能采取见惯了抓惯了习惯了的态度,任由其滋生蔓延。在“两违”管理上要做到“严、细、实”,对违章行为要态度严肃、纪律严明、考核严格,对违章者要从严处理、不讲情面,不搞“下不为例”;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惯性根源要细心排查、细微管理,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实效,多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不搞形式主义的检查。只有做到“零容忍”,惯性“两违”才能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