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在施工现场检查工程推进情况。(南京枢纽指挥部供图) 通讯员 房振川
【人物档案】
王虎,中共党员,1984年出生,2008年入路,南京枢纽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副主任,先后获得国铁集团2022—2024年“百千万人才”专业拔尖人才、全路“火车头”奖章,浙江省重点建设立功竞赛先进个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建设先锋”“先进生产者”“最美上铁人”等荣誉。
10月15日,走进宁淮城际铁路六合特大桥施工现场,人声鼎沸,机械轰鸣。两幅巨大的蓝色钢结构挂篮赫然映入眼帘,它们像是婴儿的襁褓,将710号墩台上方连续梁0号块的两端紧紧“包裹”,呵护着梁体“茁壮成长”。一旁,头戴红色安全帽的王虎目不转睛地扫视挂篮结构,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我们不仅要追求工程的进度,也要确保安全和质量。安全和质量才是最大的进度。”王虎一边检查,一边对身旁的工程技术人员强调。
十年奋进争做“领头雁” “我们那时候,每个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男孩子心里都装着一个‘建造大师梦’。”提及为何选择进入铁路建设系统工作,王虎侃侃而谈。
2008年,王虎大学毕业后进入铁路工作,刚入路时被分配到上海工务大修段南京桥梁车间工作。不久,上级为当年所招的非铁路院校大学生举办了一期铁路工务专业培训班,王虎也在其中。由于表现出色,他有幸被推选为铁路建设管理人员后备班学员,成为10名入围者之一,最终如愿进入铁路建设系统工作。
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接近尾声,当时实行“双向选择制”,王虎选择了正在建设高铁的沪杭客专公司。“高铁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如今,每当回忆起当初作出的选择,他依然十分自豪。进入沪杭客专公司后,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现场作业的老师傅请教。
2013年12月,王虎开始参与九景衢铁路浙江段的建设管理工作。他表情凝重地介绍:“当时,自我感觉有了沪杭客专将近5年的实践积累,就可以独当一面了,没想到,第一次隧道进洞施工方案审查会就让我碰了一鼻子灰。”自那以后,王虎深刻认识到自身业务素质的“单薄”,便开始从铁路隧道的设计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等知识入手,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每当遇到书本上不懂的知识,他就带到现场去求证;每当在作业现场碰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带回办公室“回炉”消化。
十年间,王虎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注重在实践中积累沉淀,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从一名路基专业工程师,成长为工程管理部副主任,成为集团公司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佼佼者。
精益求精当好“指挥官” “施工图现场核对是一门技术活,王主任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施工图存在的问题。”南京枢纽指挥部工程管理部高级工程师李雷介绍,每逢重点工程开工,王虎都要提前到现场对施工图进行复核。
2019年7月,在江宁上行联络线特大桥工点开工前夕,王虎带领团队在大桥29号—39号墩区段,通过现场放样,核查发现大桥梁体边缘距宁杭高铁正馈线水平距离最近处仅0.9米。王虎说:“在既有宁杭高铁上空进行连续梁悬臂浇筑吊篮施工,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经过5轮方案论证、优化,我们最终决定将原设计方案中的跨解溪河和宁杭高铁的连续梁,优化调整为可预制架设的简支梁,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王虎表示,优化后的施工方案不仅显著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还节省了工程投资760余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主跨100米以上连续梁混凝土浇筑质量,王虎要求施工单位既要做好布料点及振捣孔位置的预留工作,还要严控混凝土坍落度及入模温度,确保连续梁钢筋密集区混凝土浇筑密实。
既要严把工程质量,又要确保工程进度。王虎幽默地说,2023年4月,沪宁沿江高铁静态验收即将开始,秦淮河特大桥26号至27号墩间最后一孔简支梁架设因相关设施未拆迁,迟迟不得开工。
王虎一边指导各施工单位采取“见缝插针”的施工组织方式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一边“软磨硬泡”推进相关设施拆迁进程。拆迁完成后,他立即召集部门业务骨干组建党员突击队,24小时不间断盯控现场作业进度,仅用15天,就完成了全线最后一孔简支梁浇筑任务。
南京枢纽指挥部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范余华介绍:“在沪宁沿江高铁建设过程中,王虎始终把工程质量摆在首位,狠抓工程进度,对站前、站后、站房、四电等各专业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使得沪宁沿江高铁全专业一次性通过静态验收。”
言传身教培育“后备军” 手把手教学,传承的不只是业务能力,更是一股自信的力量。2018年11月,叶华洋从上海工务大修段调入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后,被安排从事隧道专业技术管理工作,没有相关从业经历的他担心自己干不好,便主动找到当时负责站前工程的王虎请教。
面对小叶的担忧,王虎鼓励他说:“我也是从你这个阶段过来的,不要担心,我会手把手教你的。”他带领叶华洋从最基础的图纸学起,一有时间,便把小叶带到施工现场,为他讲解隧道施工管理基础知识。很快,叶华洋顺利接下了隧道工程管理的“第一单”业务。
鉴于工程部8名新人是第一次接触高铁建设,王虎第一时间组织部门人员学习铁路建设基本法规、建设管理程序、指挥部建设管理制度办法等系列文件,让大家对建设管理有系统性认识。每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一次技术交流研讨,牵头编写《铁路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高速铁路工务工程静态验收常见问题及措施》等14个课件,显著提升了部门全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起初,王主任自己给我们上‘每月一课’,后来,他让我们每位工程师自己准备课件为大家讲课,为大家共同学习进步搭建了平台。”身为南京枢纽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工程师的叶华洋激动地说,“我能够作为专家先后两次参加集团公司施组审查,主要得益于王主任开辟的这种‘共享课堂’。”
同时,王虎还组织青年技术骨干成立科技创新攻关小组,先后完成《高速铁路运营到发线无砟轨道接轨技术方案》《城际铁路40m箱梁架设和预制工厂化》等7项课题研究,切实解决现场技术难题,指导生产实践。由他主持编写的《高速铁路建设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管理》荣获2012年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软基地区高速铁路桥梁万吨级转体施工建造技术研究》荣获第二十五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在王虎的带领下,当初和他一同在沪宁沿江高铁奋战的“小年轻”如今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