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诗意水乡“金丝带”

——集团公司高质量推进沪苏湖高铁建设纪实
字数:3,613 2024年12月24日 要闻
  记者 陆应果 通讯员 房振川
  动车烟水画中行,穿越繁华城市群。经过4年多的连续奋战,建设者描绘出一幅沪苏湖高铁览胜长卷图景,为水乡增添了灵动与生机。这条通衢大道,跨青山、越湖泊、穿城市、过乡村,是一部写在江南大地的不朽诗篇。
  风起东方,高铁动车乘风驶来。横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沪苏湖高铁,像一条舞动的“金丝带”,串珠成链,编织了一曲交通与发展、人文与自然交织的恢宏乐章。这是长三角地区又一重大“民生工程”,必将为沿线城市群吹来新的发展新风,激活江南一池春水。
  补网强链 精心描绘“点睛之笔”
  太湖的浩渺烟波如梦如幻,淀山湖的水色天光交相辉映,南浔古镇的小桥流水韵律悠长……乘坐动车组列车行驶在沪苏湖高铁上,一幅幅流动的江南诗画扑面而来。
  这条高铁由上海虹桥站引出,途经江苏省苏州市,终至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站,线路全长164公里,设上海虹桥、上海松江、练塘、苏州南、盛泽、湖州南浔、湖州东、湖州等站,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2024年6月全线铺轨贯通,8月开始静态验收,9月开始联调联试,开行各类试验列车775列,检测总里程达52463公里,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各项检测任务。集团公司运输部高级工程师韦强说:“11月,沪苏湖高铁步入为期一个月的运行试验阶段,主要对高铁运输组织、列车接发、开行密度、设备状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实战’检测,为开通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将有效疏解沪杭、沪宁铁路通道运输压力,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助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枢纽指挥部指挥长刘家兵介绍,沪苏湖高铁在湖州与宁杭高铁、商合杭高铁、湖杭高铁连接,在苏州南站与正在建设的通苏嘉甬铁路相接,是构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中重要的一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区域铁路连接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市铁路与航空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睿表示,沪苏湖高铁在苏州设置苏州南站、盛泽站两个高铁站,启用后不仅便利沿线居民出行,还将赋能城市发展,为“千年绸都”盛泽带来新机遇。
  互联互通的新时代篇章在长三角续写,浓郁的水乡文化在沿线站房升华。苏州南站提取苏州园林设计哲学,以“六合归芯”为设计理念,营造理性的空间与体验感;练塘站以“潺潺流水 魅力练塘”为设计理念,融入荷塘月色、古镇剪影等元素……建筑之美,美在江南。
  “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驶来,更好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沪苏湖高铁的开通运营,有助于促进G60科创走廊内各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科创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鹏介绍,区域内便捷的交通条件,将助推三地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攻坚克难 建设精品示范工程
  沪苏湖高铁需跨越130处高等级道路和航道,全线建有桥梁38座,其中主跨超过100米的桥梁就有24处,并建设沪昆铁路还建、沪昆铁路外迁等配套工程,施工任务艰巨,建设环境复杂。
  沪苏湖高铁自2020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集团公司运输、调度、客运、建设等部门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及时解决问题。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打造新时代长三角高铁精品示范线”目标,与地方建设、规划、交通等相关部门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重大问题,同时明确沪昆铁路还建、沪昆铁路外迁、全线铺轨等六大攻坚战行动方案,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推进。
  跨太浦河224米连续梁拱是全线最长跨度连续梁拱。建设团队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法,成功克服浇筑体积大、跨度大、跨越航道和运河施工等不利因素,保证了施工安全与质量。
  在跨斜塘航道斜拉桥施工中,建设团队克服桥梁跨度大、结构体系复杂、吊装作业难度大等困难,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引入BIM技术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保证了当时这座国内首座高普四线并行斜拉桥成桥后的线形精准。
  “沪昆铁路七宝至春申段还建改造工程,施工地段地质条件恶劣、环境复杂,是沪苏湖高铁建设又一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上海枢纽指挥部工程管理部主任刘青说,指挥部联合各参建单位多次开展攻坚活动,共筑营业线施工“安全屏障”,共同解决近50项重难点问题,成功将8.5公里沪昆铁路线路整体西移约11米,为引入上海虹桥站腾出场地。
  “滑梁过程中的梁体旋转,以钢桁梁上海方向主墩为轴心,累计在516分钟内逆时针旋转20度,移动44.5米。”上海枢纽指挥部副指挥长丰成林介绍,落梁安全就位的那一刻,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
  高铁“四电”系统是实现高铁速度及能力目标值,确保高速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系统。“四电”工程建设中,建设团队加强新质生产力培育应用,研发使用接触网附加线架设车组,它运作起来就如同一只“AI蜘蛛”,能一次性精准架设6根导线,比较传统人工作业提升60%的施工效率。
   综合施策 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12月4日至7日,在国铁集团组织开展的沪苏湖高铁初步验收工作中,验收委员会对这条高铁建设实施“绿水青山”全过程管理,在环水保方面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提出表扬。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是“两山”理念诞生地、国家生态日起源地。沪苏湖高铁横穿元荡湖等11处重要湿地,穿越太浦河清水维护通道等4处生态保护红线,经过京杭大运河和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跨越36条等级航道、243条河流,沿线朱家角、练塘、黎里、南浔等古镇遍布,自然、人文、生态景观荟萃,环水保要求高。
  建设一条既经济便捷又能最大限度地绕避景区和文化遗存的高铁线路,成为高铁设计师、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共同责任。
  “在设计过程中,坚持环保选线,绕避环境敏感区;采用桥梁跨越的方式,防治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减振降噪;强化工程景观设计,与沿线环境协调。”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国全介绍。
  地处苏州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交界的元荡湖,是江苏省重要湿地,环保要求极高。在青浦特大桥元荡湖段施工中,需打桩基1062根、浇筑墩身130个,为保护一池碧水,建设团队采取“栈桥+双排钢管桩”围堰形式跨越元荡湖,创造“水中造陆”施工法,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沪苏湖高铁沿线水系发达,水塘、湖泊、河流分布广泛,桥梁占比高达89.9%,桩基施工中的泥浆一旦处理不好,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建设团队采用泥浆压滤环保技术、泥浆箱循环作业技术等绿色建造技术,有效规避施工、生活垃圾污染河道水系和周围环境。
  爆破施工,弃渣利用;植草种树,增加草皮挡墙……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团队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强化路基、隧道、站场等景观带设计,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推进铁路“绿色长廊”建设,促进工程建设与生态环保和谐共生。
  在道场山隧道进出口,由金森女贞、雀舌黄杨等构成的绿化带格外耀眼。“我们推行‘边建设边绿化边环保’工作模式,全线撒播草籽6518平方米,种植灌木7万余株。”上海枢纽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副主任赵银春说。
  提前介入 保障新线如期开通
  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建设为运营服务,运营从建设开始”理念,严格按照国铁集团有关工作要求,推进沪苏湖高铁供电精品工程创建。12月18日,其经验在全路供电精品工程建设技术交流会上,赢得与会专家学者赞许。
  工作干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9月24日,集团公司直属机关党委成立沪苏湖高铁联调联试临时党支部,把联调联试重点、难点工作作为党支部、党员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联调联试工作安全、高效、优质完成。
  党旗指引前进方向,党建联盟出真章。“在松江特大桥施工中,我们与相关部门、单位加强‘党建联建’,群策群力完成大桥128米钢桁梁空中转体。”上海枢纽指挥部党委书记黄春峰介绍,指挥部党委先后成立松江枢纽、苏州南党建联盟,开展丰富的党建联建活动,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工程建设的强大动能。
  “越是重大项目建设,越要用‘党建’引擎来激发项目建设活力。”黄春峰说,9月16日,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指挥部党委全力打好防汛防台攻坚战,共转移人员6305人,落实安置点40处……在狂风暴雨中,筑起坚固的“红色堡垒”。
  关键时刻,党员筑堡垒、当先锋。9月14日,沪苏湖高铁开始进行接触网热滑试验,此项艰巨任务由“周恩来号”机车担当,上海机辆段以“1898尖兵连”成员为先锋骨干,以“党建+技术攻关”形式,成立一支“尖兵”参试小队,圆满完成沪苏湖高铁联调联试的各项检测任务。
  “尖兵连”与台风“赛跑”,“突击队”在暑期鏖战。今年暑期,面对13个月的“极限工期”和持续2个多月的高温天气,该指挥部上海松江站项目负责人李金龙带领11名党员、青年突击队成员连续作战,如期完成30000平方米屋面验收任务。
  “嘟,嘟,嘟……”盛夏夜晚,练塘站内轨道上的螺丝机发出带有节奏感的声音,来自上海工务段的13名“精调师”各就各位,按标作业。自去年10月开始,该段共抽调70余名青年骨干,负责对苏沪湖高铁进行钢轨轨距、水平、高低等参数细致调整。
  同心协力,其利断金。上海站与上海电务、通信、供电段等单位分别抽调精兵强将开展高铁新线前期介入工作。他们并肩奋战,动态盯控隐患问题整改销号,保障新线高品质开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