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亚堃 通讯员 阮剑如
在年初召开的集团公司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年客运经营任务目标是:全年完成客发9.38亿人、同比增长5.3%;完成客收1212亿元、同比增长5.1%。客运工作怎么干,如何实现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客运强局发展。日前,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客运部主任余力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广大干部职工关注的今年客运经营形势、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面对经营压力,去年集团公司客运经营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
余力勇:去年,在极大的经营压力下,客运在守牢安全、秩序、服务三条底线前提下,主动契合市场,统筹运力资源,高峰量力而行,淡季引流上线,客流延续高位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客发量8.91亿人,同比增长10.2%、增量超8200万人,对全路增量贡献度达1/5;完成客收1152.7亿元,同比增长7.4%、增量近80亿元,占全局运输总收入高达85%。同时,三次打破集团公司单日客发客收历史纪录,其中10月1日客发最高389万人、客收最高5.62亿元;暑运8月客发9242万人、单月首次超过9000万人,开创了客运经营新高地。
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丰富产品供给,针对新线开通,持续开展营销宣传,培育壮大新线客流,日均增量客发3.5万人;结合运行图调整,开行G8388次“长三角大环线”列车,增开沪港动卧列车、丰富铁路e卡通、旅游计次票等新产品。二是以增收为重点提高经营质量,坚持抓增收,调整杭长等3条高铁公布票价增收1.6亿元,规模化实施高峰期自主调价2450趟次、增收2.5亿元;坚持重节支,深化算账开车,持续优化效益较低交路,担当列车对外付费率压缩到37.1%、低于年度预期值2.7个百分点。三是以旅客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完善35个突发场景客运应急手册,全方位加强高峰期客运组织,多渠道调剂补充站台等关键岗位力量,大客站进站口“开门即开足”、高峰时段“以车代候”;持续丰富基本、重点和高端服务举措,旅客出行体验感更好。
记者:今年,集团公司客运经营将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余力勇:今年初,国铁集团下达客发指标9.38亿人、同比增长5.3%,客收指标1212亿元、同比增长5.1%,换算成每天需要完成客发量257万人、完成客收3.32亿元,今年任务压力依然巨大。
从外部市场来看,苏浙皖GDP增幅靠前,区域人口总体保持增加;集团公司人均年乘车3.76次、高于全路2.88次,但分布不均衡,安徽、苏中苏北偏少,仍有较大空间挖潜增运;管内展会、赛事、演艺等新业态客流成为增长重要因素,外国人免签来华优先入境上海等中心城市,也有较大市场拓展空间。从内部资源来看,新线融入路网带来增量,当前配属动车总量超过900个标准组,加之宁波动车运用所等启用,有利于增加旺季有效供给;争取杭深等线路调整公布票价,还有较大增收空间。春运40天,经营结果好于预期,增强了完成今年经营任务的信心。
但我们也要看到,宏观经济不景气对客运市场产生较明显影响;民航继续采取灵活价格策略,小汽车普及度持续提升,持续分流铁路长短途客流;汛期台风等极端天气依然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还是要认清形势,聚焦持续做大存量市场和努力做大增量客流,开动脑筋,深度挖潜,奋力完成好客运经营任务,为集团公司完成年度任务奠定基础。
记者:为完成今年的经营目标任务,我们该如何做大存量市场?
余力勇:从围绕开车“一日一图”机制,拓展至围绕开车、调票、票价等全链条市场化动态调整机制,以市场化的高质量有效供给来满足现有需求,实现增运增收。
首先规范区域性市场调查分析。完善公布站段区域性市场客流调查分析工作职责清单,规范职责分工、工作内容、机制流程及考核奖励等,发挥站段接近市场优势,全面收集把握市场需求。其次深化“一日一图”开车。坚持高峰期极限套开理念,挖掘开车潜力;以上海枢纽新增车站为重点,平衡站场能力,调整开车结构,高峰期单日客发力争突破400万人。再次探索“一日一价”调价。持续优化沪杭等三条线路调价车次,争取杭深等既有线路公布票价调整,扩大浮动票价线路实施范围;加大周末节假日运输自主调价,扩大淡旺季票价弹性,促进增运增收。最后完善“一日一策略”调票。系统梳理售票策略“调、控、放”措施,固化经验做法,形成淡旺季、高峰周末日常不同策略,既提升效益又兼顾安全。
记者:如何做大增量客流?
余力勇:当前,客运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客运真正迎来营销时代,更需要主动营销增加更多客流。
我们要主动吸引旅游客流。据统计,旅游休闲客流占到客流总量三成以上,做大旅游客流至关重要。在旅游列车产品上,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推进2列普速旅游专列车底改造;发挥长三角旅游资源丰富和高铁密集成网优势,推进高铁旅游专列,以优质的高铁旅游产品供给激发旅游需求。在旅游团体办票上,组织站段主动对接银发旅游、红色旅游、学生研学等团体包车需求并加大审批;探索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计次票、车票+景区门票或餐饮住宿等产品。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上,对接地方政府出台持高铁票减免门票、餐饮住宿打折等刺激政策,吸引游客做大旅游市场。聚焦通勤客流。关注沪杭宁合中心城市,沪宁、沪杭、杭甬、宁启、宁安等重点区段,设计好通勤产品,持续增加半小时日通勤、一小时周通勤客流。探索建立路地合作模式,铁路通过增加票额、优化停站及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计次票定期票产品,地方政府通过旅客乘车补贴、优化配套交通等方式,吸引新增通勤客流。还要争取长途客流回流。高铁方面,一季度图结合沪苏湖高铁开通,已整体优化沪杭核心区域高铁开车结构,打造广深、合肥等方向13对标杆车;三季度图将结合沪昆高铁杭长段达速,争取打造华南、中南方向标杆车系列产品。普速方面,推进普速列车改动集梯次升级,研究增加成渝等方向“夕发朝至”产品,加快普速卧铺车厢改造,提升长途普速列车竞争力。
记者:以提升旅客体验为中心,我们在客运安全服务保障上有哪些安排?
余力勇: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向往,营造“平安、舒适、温馨”出行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强化客运安全管控。重点抓好站台乘降安全,今年将在无锡、常州、嘉兴南等车站11个站台试点安全门建设,还将探索建立站台安全门技术标准和实施标准,强化旅客跌落站台安全风险管控。抓好客站消防安全,积极推广去年南京南站消防现场会经验,持续开展客站消防专项检查,努力解决客站消防隐患问题。二是提升客运应急管理水平。完善形成35个突发情况全覆盖的应急处置手册,抓好应急处置教学培训;对日均客发5万人以上的较大车站,比照省会大站建立路地联动机制,开展旅客大面积滞留应急演练;对日均客发1万人以上的41个重点车站,组织公开评审持续完善“一站三案”;研发客站客流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现场组织水平。三是提升客运服务品质。坚持“基本服务有标准、重点服务有保障、高端服务有品质”,开展好客运服务质量年活动,拓展好“一碗好饭”“一个好觉”等特色服务。深化客运服务品牌创建,打造个性化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品牌内涵,形成高辨识度、高认可度的客运服务品牌,提升整体服务品质。四是推进客运培训提质。推进诸暨培训基地扩建,补充车站、动车乘务模块实训设备设施,推进上海站等站段实训示范基地试点建设;利用好两级实训基地设施,开发针对现场各类客运管理人员需要的教材教案,组织开展安检、消防、客伤等业务培训班,不断提升专业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围绕客运服务、站车组织、安全卡控等方面,梳理其他局集团公司亮点做法,开展学习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