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一线行

风笛嘹亮向前行 安全正点为人民

“周恩来号”机车组的传承之路与时代担当
字数:3,773 2025年03月21日 要闻
    “周恩来号”机车牵引“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行驶在沪昆线上。    徐晓帆 摄

    “周恩来号”机车组成员严格按标作业。    于英杰 摄

  记者 朱明轩
  3月4日,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27周年纪念日前夕,“周恩来号”机车组党内品牌提档升级暨安全走行1300万公里再出征发车式在上海机辆段举行。春寒料峭,难掩炽热情怀,来自路内外的100余名嘉宾久久注目,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而庄重的时刻,现场涌动着无声的震撼与感动。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伟人精神历久弥新。“周恩来号”机车是我国以伟人名字命名的三台机车之一。47年来,四代“周恩来号”机车和十二代机车组人前赴后继,以上海为起点,跨长江越淮河,驰骋杭嘉湖平原,用滚滚车轮,追寻伟人革命足迹,以嘹亮风笛,致敬先烈不朽英魂,更见证了中国铁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的沧桑巨变。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近年来,为更好发挥“周恩来号”机车组党内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赓续和发扬“周恩来号”机车组精神,上海机辆段全面开展“周恩来号”机车组党内品牌提档升级工作,机车组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创新打造的“1898”训练营和“1898”尖兵连,辐射带动了全段工作水平站上新台阶。这是该段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生动实践和有力举措,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和服务铁路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薪火相传 伟人精神历久弥新
  “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杰出楷模”,概括了周总理光辉而灿烂的一生。
  为人民服务,被人民铭记。1978年1月5日,“周恩来号”机车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命名。剪彩典礼当天,英姿勃勃的“周恩来号”机车,行驶在周总理生前奔波过的沪宁线上,沿途各站,人群肃立,等待着列车的到来。
  周恩来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与铁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弘扬。
  从第一代“周恩来号”机车组开始,“开车想着乘车人,平稳操作保准点”就成为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随着铁路飞速发展,线路条件越来越好,列车跑得越来越快。但“周恩来号”机车组传承“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初心始终未变,将服务旅客、保障运输安全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始终未变。
  到站停车误差必须小于1米、机车车厢连挂作业要求“钩响车不动”、用一杯水验证行驶过程中是否有“冲动”……机车组秉承周总理热爱人民的博大情怀,平稳操纵标准越来越高,执标要求越来越严。
  “列车行驶平稳度,全靠司机手上一把闸。我们每周开展操纵经验交流研讨,每月开展应急处置演练。以过硬本领,保障旅客列车列列安全、站站平稳、趟趟正点。”“周恩来号”机车组党内品牌领衔人冯剑坚说。
  “忠诚热爱、奋斗担当,手握闸把、心系旅客”,在该段“周恩来号”机车组党员活动室内,16个金字组成的新时代“周恩来号”机车组精神格外醒目。为给老品牌注入新内涵,该段对照“六个杰出楷模”的深刻内涵,对机车组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历史溯源,让全新提炼的“周恩来号”机车组精神既有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又能与时俱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要求。
  悠悠四十余载,“周恩来号”机车已历经3次换型,4代机车无声地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
  “还记得刚来机车组时,师父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车。”机车组成员俞神杰告诉记者。“周恩来号”机车采用包乘制,由机车组负责每天进库后的日常清洁,初代“黑白分明、铜铁分明”的清洁标准也一直延续至今。不论是驾驶室、走行部、车体,还是周恩来同志铜像,每一名机车组成员都细心擦拭过。“这是对周总理的致敬和缅怀。”俞神杰说。
  每天清晨,当焕然一新的“周恩来号”机车迎着朝阳再次出发,最前方的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周总理也看到了这盛世繁华。
  使命在肩 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周恩来号”机车组肩负起新的使命。
  “试验区段陌生,提高警惕。”“风雨较大,加强接触网瞭望。”“天黑行车,不要眨眼。”…… 2024年9月16日凌晨,风雨交加,“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着热滑试验列车,稳稳行驶在沪苏湖高铁新线上,驾驶室内提示声此起彼伏,机车组成员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瞳孔里映着不断跳动的网压数据。
  这条贯通沪苏浙的钢铁动脉即将脉动,而接触网热滑试验正是新线联调联试前的关键环节。“周恩来号”机车组历经3天鏖战,克服了线路陌生、环境复杂、时间窗口紧张等诸多困难,高质量完成试验,为新线按期开通作出了贡献。
  攻坚新线是开疆拓土的豪迈,守护春运是润物无声的坚守。2025年春运,集团公司管内临客大量开行,机车司机队伍人手紧缺。
  “周恩来号”机车组在担当既有交路的基础上,主动请求增加一对临客交路,在岗的13名机车组成员重组成7个机班,在春运40天里全负荷“作战”,平均每7天就有6天在路上。
  尽管交路无缝衔接,除夕当天的上海整备场内,依然出现了冯剑坚和6名机车组成员的身影。他们中有的即将待乘,有的刚跑完一趟交路。为了让其他司机能够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接替他们完成剩余的进库整备作业。“开车人最懂开车人,他们送旅客回家过年,我们送他们早点回家,这是‘周恩来号’机车组每年都会坚持的传统。”冯剑坚笑着说。
  从提前介入新线建设,到深度参与联调联试,从紧急抢运救灾物资,到每年300多趟专特运任务……只要是“急难险重新”的任务,必有“周恩来号”机车组成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身影。品牌示范效应的充分发挥,在全段掀起一股比学赶超、敢打敢拼的奋进热潮。
  “‘周恩来号’机车组,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筑最牢的堡垒。”该段段长汤军坚定地说,“但只有一个机车组还远远不够,要把机车组党内品牌效应延伸出去。”
  为把“周恩来号”机车组党内优质品牌打造成为新时代政治引领的高地、作业执标的典范、敢打硬战的先锋、人才培养的摇篮,该段擘画了涵盖近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提档升级的十年规划蓝图,并从精神内涵、制度办法、队伍建设等7个方面,确定了22项具体工作,细化制定了34条推进措施。
  用品牌建设推动人才培养,“1898”尖兵连、“1898”训练营两个品牌延伸载体应运而生。
  该段从1956名机车乘务员中,选拔出58名“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尖兵连队员,先后担当重点列车值乘任务742趟,正点率达100%,打造了一支敢打硬战、能打胜仗的先锋队。
  沃土育良木,匠心铸精兵。由25名“既会干、又会教”的优秀司机组成的“1898”训练营,在2024年承担了培训选拔、竞赛集训、送教上门等专项培训任务86次,覆盖受训3680人次,交出了一张培带司机晋升率100%、专项培带鉴定通过率100%的满分答卷,构建起集培育、使用和发挥攻坚作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辐射带动了全段整体工作水平稳步向前。
  赓续发扬 持续放大品牌效应
  历史齿轮拨回1921年夏季,中共一大代表们乘坐火车从上海转移至嘉兴,在南湖粼粼波光中,一艘画舫载着东方破晓的曙光悄然启航。百余年后的今天,“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着“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用滚滚车轮穿越时空,将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紧紧相连。
  晨曦中的上海西站,一抹金色光芒穿透晨雾。8:30,“周恩来号”机车担当的Y701次上海至嘉兴“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静静停驻在1号站台,车头前周恩来铜像温润的目光凝视着远方。
  机车组成员马徽见证着一幕别样的晨间仪式:“检票闸门开启刹那,总有旅客一路小跑来到车头,整理好着装,郑重地与周总理铜像合影。”那些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别着党员徽章的老党员、挺着胸膛的“红领巾”,让钢铁机车浸润着别样的温度。
  依托红色列车,该段创新打造“行走的党课”《赓续伟人精神,接续奋斗新时代赶考之路》,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40余场次,覆盖受众4000余人。
  从组织训练以铁路工人为主力军的工人纠察队,到亲自领导南京长江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再到12代“周恩来号”机车组人员的前赴后继……展陈升级后的“周恩来号”机车展室用大量历史文物、图文影像、实景还原,再现了周总理的光辉一生和“周恩来号”机车组的时代担当。
  “展室不仅是峥嵘岁月的见证者,更是伟人精神的弘扬者。”该段党委书记严荣华说。
  为进一步弘扬“周恩来号”机车组精神,铸就更具时代质感的红色地标,该段先后学习借鉴了“毛泽东号”“朱德号”“雷锋号”机车组等全路党内优质品牌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实地观摩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对“周恩来号”机车展室展陈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
  移步展室二楼,一份特殊的“礼物”——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赠送的“周恩来”玻晶彩雕盘,在聚光灯下流光溢彩。200公里外的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正在打造的“周恩来号”机车组专属展区也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
  这条横跨沪淮两地的红色纽带,正通过“铁路+地方”的联创机制不断延展。为让“周恩来号”机车的风笛声顺着铁轨响彻九州大地,该段积极与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上海周公馆等多家单位建立联创共建机制,积极与地方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联学联建。
  2018年,展室被评为全路党员教育示范基地;2023年,被评为全路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路史教育基地……该段深入发掘品牌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持续升级机车展室,传播弘扬红色血脉。近5年来,已累计接待路内外参观800余场次,累计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
  晨曦破雾,暮云鎏金。新时代的“周恩来号”机车在新征程上一往无前,车轮与铁轨激荡出的不仅是时代强音,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滚烫誓言。
    扫一扫,看更多“周恩来号”机车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