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作业人员在检查钢轨打磨车。 记者 陆应果 文/摄
7月1日,暑运首日的张家港被37℃热浪包裹。夜幕下月牙高悬,上海工务段张家港综合维修工区的存车线上灯火通明,一列打磨机机声隆隆。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的12名钢轨“打磨师”已集结,要在3个多小时的窗口期内,为日均通行近90趟列车的沪宁沿江高铁做“微创手术”。
19时59分,114米长、450吨重的打磨车静候指令,96个打磨头如待命的手术刀。现场负责安全把关的党员司机吕君锋介绍,每晚作业前技术人员需检查设备,确保高铁线周期性养护顺利进行。此时,一列列动车组不时从旁边高架线路飞驰而过。
“开始出车检查!”29岁的副工长濮琪烨话音刚落,橘黄色身影便四散开来。打磨车司机毛浩然戴着头灯钻入车底,用检修锤敲打走行部螺栓,汗水顺着下颌滴落,工装后背的深色汗痕已洇成一片,这位安徽小伙直言“汗就没干过”。
车底车外检查同步推进,作业人员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吕君锋核对保养记录,指尖划过“沪宁沿江高铁6月已打磨127公里”;司机何栋与副司机许勇在司机室确认参数,“江阴至张家港区间曲线段”的标志醒目;4号位师傅趴在车侧,手电反复扫过油管接口。21时53分,濮琪烨在记录上签字;22时整,12人围站车旁开保养会,橘黄色潮湿工装在月色中泛着银光。
23时05分,打磨车启动,次日0时05分抵达江阴站,半小时后到达下行线张家港站至江阴站区间。线路两边的隔音墙挡住江风,潮湿闷热如蒸笼。濮琪烨胸前的2部对讲机,不断传出与车站和其他作业人员的呼唤应答声。
“钢轨打磨要精确到毫米级,就像给钢轨‘磨假牙’,角度差一点,列车跑起来就可能晃动。”濮琪烨抹了把汗说。
“开始打磨!”濮琪烨下达指令。1号位许勇手比口呼:“作业转速打开,速度设置18,风表、监控正常!”3号位罗兴军同步应答:“确认模式6,角度正确,无报警!”
“时速3公里!”“时速18公里!”每一次提速都有精准应答。“下刀!”许勇按下开关,96个打磨头落下,钢花如繁星飞溅,轮轨摩擦声与机器轰鸣声交织。
罗兴军紧盯屏幕,指尖在控制盘上点动:“今晚作业地段有曲线,得确保磨头角度,差0.2毫米都得重来。”
钢轨打磨需精确到毫米级,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多付出。吕君锋表示,高温下这是对体力、耐力、能力的“烤”验,他们已备足防暑饮料和药品。
0时58分,打磨车返程完成第二遍打磨,上海工务段线路工持吹风机清理散落铁屑。
打磨后的钢轨锃亮如新,吕君锋半跪在钢轨上,手电光沿轨面扫过:“曲线光带不平顺,需更换砂轮,调整角度!”扳手转动声刺破夜空,蚊子在闷热空气中嗡嗡作响。他抹了把脸,汗水淌进衣领:“衣服像粘了胶水,这0.2毫米的误差线,就是旅客平安的警戒线。”众人围拢调整磨轮,反复试磨三次,直到光带平顺如弧。
1时51分,作业近尾声。“100米准备!”“50米瞄准!”“收刀!”打磨车停稳后,众人用撬棍清理铁屑,白色口罩已覆满黑灰,橘黄色工装印着粉尘勾勒的轮廓。
2时57分,线路开通命令下达,当晚近7公里高铁线路打磨任务顺利完成。
4时48分,当打磨车由江阴站驶向太仓沿江场时,远方天际已泛鱼肚白。“这两月打磨了三百多公里,值!”濮琪烨低头看了看油污的手,指尖摩挲着磨出的薄茧,那双手刚为长三角的黎明擦亮了前行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