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人员进行水池通风检测 戴可欣/文 于士翔/图
“本次作业涉及二类有限空间,大家务必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流程,时刻注意安全!”夏日深夜十一时许,徐州房建公寓段给水车间主任孙刚在工前会上逐一剖析作业风险,明确作业流程,强调安全项点。
为贯彻落实好给水运行检修管理办法,徐州房建公寓段徐州给水车间近期对所有在用给水设备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工作,以精细化养护举措守护客站“水脉”畅通。此次徐州东站京沪场水池全面清刷及给水设备维护专项行动正是本次行动的核心作业环节。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23:30,随着鼓风机轰鸣声响起,作业现场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作业人员迅速绑定水泵管,启动抽水作业,降低水池液位,为后续清刷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通风设备持续运转,确保池内气体充分置换。
通风33分钟后,作业人员使用气体检测仪对水池数据进行检测,显示池内氧气含量为20.9%,处于19%至23.5%的安全作业区间,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均未超标。三次复核确认后,实时监测数据上传至段安全指挥中心备案。经现场负责人核验,水池环境符合作业条件,正式开展下池清洗工作。
“下池!”作业负责人一声令下,头灯光束刺破夜色。次日00:10,作业人员穿戴胶靴,绑定安全带与安全帽进行下池作业。这次下池清扫采用“高压冲刷+人工精扫”协同作业形式,彻底清除水池底部沉积物、池壁附着物。在池内清洗作业推进过程中,地面设备保养组同步完善扬水管道、吸水阀门及控制阀等重点设备保养工作。
在3米多深的有限空间里,呼吸声与水枪轰鸣声、清扫声交织,作业人员头灯矩阵将池底照亮如白昼,却照不透他们睫毛上凝结的细密水珠——这是深夜作业的“勋章”。
00:33,严格落实“半小时复测”要求,作业人员进行了第二次气体检测,氧气含量为20.8%,确保含量持续稳定在安全范围内。本次作业创新采用“清洁、检测、保养”三位一体模式,在保障水质达标的同时,完成3处管道接口防渗处理,设备检修合格率达100%,实现供水系统本质安全提升。
1:40,经过150分钟的奋战,随着最后一处池内角落清洁完毕,本次徐州东站京沪场水池全面清刷及设备维护专项作业全部结束。
本次专项作业将“水质清洁、设备维保、安全管控”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形成可推广的有限空间作业标准化范本。徐州房建公寓段给水车间再次验证了“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铁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