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良庆 王润雅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的,以发热、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蚊媒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基孔肯雅”一词源于非洲,意为弯腰行走,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痛而被迫弯腰的姿态。自1952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以来,截至去年底,该病已逐渐扩散至全球119个国家,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乃至温带的重要公共卫生威胁。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全球化及蚊子栖息地扩张等因素影响,基孔肯雅热的流行范围持续扩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经济生产力。
近期,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报告的确诊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那么,基孔肯雅热通过什么途径传播?主要通过伊蚊(某一类蚊子)叮咬传播,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因适应稍冷环境,已成为温带地区传播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则在热带地区占主导。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生存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感染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此外,母婴垂直传播(尤其分娩时母亲处于病毒血症期)也有报道,可能导致新生儿脑炎等严重症状。
那么,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人能够传播多远?这主要取决于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人的活动范围,但如果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人搭上现代快捷交通方式,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人感染后潜伏期1至12天,通常为3至7天。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我们在日常要注意补充水分,多休息,加强营养,适度运动,综合性地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基孔肯雅热疾病传播的核心手段是预防蚊子叮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防蚊”和“灭蚊”两方面入手,防蚊、灭蚊要两手抓。防蚊主要是暑期出门时,最好穿长裤,涂上蚊不叮。若被蚊子咬了,最好能使用具有消毒、止痒功能的便携式喷雾或药膏。家里的窗户要使用纱窗,积极清理日常垃圾,保持家居和办公室环境的卫生清洁。如发现居室里出现蚊子,可以使用插电式驱蚊香液1到2小时,可让蚊子缓慢死亡。暑热天,尽可能减少外出,多避暑、消夏。面对基孔肯雅热,不用恐慌、担忧,但也要积极了解其科普知识、认真做好日常防护。
上海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供稿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