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亭 汪寒 蔡东然 文/摄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今天让我们来到江苏徐州,一起回顾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背后的动人故事。
徐州云龙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山上巨石嶙峋、林壑尤美,由九座山头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龙,因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在山的北坡,矗立着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全民族抗战序幕,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瞬间成为敌我必争的战略要冲。铁路员工们以英勇抗战的精神,与军队同进退,无论敌人如何轰炸,随炸随修,勿令行车有一日阻断。同时,争取撤退时机车车辆及铁路设备物资的最大限度内迁,完成破坏铁路的任务。
1938年5月,日寇兵锋直指,古城危在旦夕。当撤退的命令传来,时任徐州机务段段长程贵挺身而出,带领291名铁骨铮铮的铁路员工决定:绝不将一寸钢轨、一台机车留给侵略者!他们争分夺秒,在枪炮的厉啸中,将能拆卸的设备器材分期分批抢运南下。程贵带领队伍,沿粤汉线、湘桂线艰难跋涉,向大后方转移。他们驾驶着机车,在敌机疯狂的扫射与轰炸下,在敌军地面部队的围追堵截中,如穿行于刀尖之上,不仅抢运铁路设备与军用物资,更在生死边缘拼尽全力转移了一拨又一拨受难同胞。
津浦铁路自抗战开始到沦陷,遭敌机轰炸1433次,被炸毁机车110台,客货车218辆,桥梁4座。铁路员工冒险抢修,抢运出机车110台,客货车1700辆。徐州会战的最后阶段,因战局恶化,来不及撤出,271台机车沦入敌手。在抗战中,共有186名员工殉难。1945年4月,程贵调任西安机务段段长。1947年5月,在程贵的主持下,由徐州机务段承办,在云龙山北麓建亭立碑。
碑身正面面向西南,意为献身殉难于西南各地,上刻津浦铁路管理局局长陈舜畊题写的碑名:“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彀旦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正面偏南一侧刻有副局长沈文泗所撰碑文,记载津浦铁路抗战的经过及立碑的意义,由徐州邮电局秘书温邦桢楷书。另一侧刻以殉难员工的姓名和职务,此方向正对子房山脚下的徐州机务段机车库房,寓意魂兮归来。在殉难员工中,尚包括在徐州及其他地方死难者,其中有徐州的员工,也有济南及浦口机务段的员工。1995年,在抗战胜利50周年前夕,原徐州铁路分局决定重修碑亭,3万多名职工家属和学生共捐款23万余元,用60天时间重新修缮。碑亭周围遍布苍松翠柏,山谷寂静异常,时有鸟雀盘绕其间,发出啾啾啼鸣。这里是半山腰,再往上攀登,就是山顶,遥见京沪大动脉在黄河铁桥上蠕动,向安歇在这里的英灵鸣笛致敬。
今天,当我们站在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前,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民族危难时的众志成城,也启示着和平年代的责任担当。1997年江苏省委宣传部将这里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纪念碑亭承载的精神从此成为照亮一代代人心灵的不灭灯塔!
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