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鑫辉正在进行探伤作业。 (通讯员 刘涛 摄) 记者 胡小东
【人物档案】
柯鑫辉,中共党员,宁波工务段探伤车间台州探伤工区工长,探伤高级技师,柯鑫辉无损检测员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曾获得全路技术能手、上铁工匠称号,以及集团公司五一劳动奖章。
进入宁波工务段探伤车间大院,步行在长约50米的“星光大道”上,展示车间探伤技能人才的15块荣誉牌矗立在道路旁,柯鑫辉的荣誉牌位列首位。眼里有活、心中有责,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坚守探伤工岗位16年,柯鑫辉在毫厘之间打磨匠心,用高超的钢轨探伤技术,守护着铁路运输安全。
练就慧眼 多次发现“冷门”伤损 2018年7月,浙南山区,暑气蒸腾。初任台州探伤工区工长的柯鑫辉,正在办公室回放检查前一天探伤数据。当检查至杭深线原台州站1号道岔岔后焊缝处,一段不起眼的异常波形引起他的注意。
“该位置波形深度正常范围是88至92毫米,而此处波形深度有94毫米,数据可疑。”柯鑫辉回忆当年的事。他找到当日现场作业人员询问该处探伤过程,发现存在作业漏洞,随即申请临时“天窗”,带队到现场复核,发现此处焊缝轨头焊筋位置近表面存在疑似夹杂反射回波,如任由伤损发展,可能造成钢轨折断。
原来,第一次探伤作业时,作业人员就已经发现此处波形中夹杂着焊缝反射波,但怎么也检查不出伤损问题,便在此处打上了无伤排除标记。“焊缝点探伤波形比较复杂,还好我比较幸运,发现了这处伤损。”谈及此事,柯鑫辉淡淡地说。
发现“冷门”问题绝非侥幸,作业过程中多留一个“心眼”,让柯鑫辉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2022年6月,同样的高温天气。柯鑫辉正带队在杭深线宁波站内进行钢轨母材探伤作业,一段钢轨表面擦伤让他警惕。在工友准备将探伤仪从此处推过去时,柯鑫辉果断将其叫停。
“这段擦伤目测有150毫米,是探伤盲区。”柯鑫辉说罢,掏出腰间刻度尺测量擦伤尺寸,确实达到了150毫米。他拿来探头对该段钢轨侧面、颚部进行全面探伤,发现了擦伤下一处极其隐蔽的钢轨核伤问题。
遇事多留一个“心眼”,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伤损。柯鑫辉凭借强烈的安全意识、责任心、细心,练就了一双识伤慧眼。从事探伤工作16年,他单独发现钢轨伤损病害百余处,多个“冷门”伤损问题被集团公司收录病害库,并做成典型伤损检测案例供职工学习参考。
勤学善思 创新工艺提升探伤质效 随着浙南铁路设备使用年限的增长,钢轨磨耗、肥边等成为常见问题。使用传统的单轨探伤仪作业,每逢此类设备问题,都需要人工调整探伤仪灵敏度,一个120分钟的作业“天窗”,需要用10分钟左右时间来调整探伤仪灵敏度,而且调整状态受人工业务水平影响。
“天窗”资源宝贵,必须分秒必争。在一次线上调整探伤仪精度时,柯鑫辉想:“要是能将探伤仪灵敏度调整由手动改为自动有多好!”
一条“人工智能赋能企业生产提质增效”短视频给了柯鑫辉灵感,能否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探伤仪自动调整灵敏度?一念既定,他立刻开始可行性研究。
柯鑫辉通过大量的学习,很快确定了该项研究的主要依据、关键技术,“JGT-6M型钢轨探伤仪自动增益技术研究”课题组随即成立。建立灵敏度和钢轨状态关系表、杂波识别、有效波识别等关键技术难关相继被攻克。“当前,技术正处于试用阶段,经过实验论证,基本可以满足现场作业需求。”柯鑫辉说。
在探伤工艺的革新方面,柯鑫辉也孜孜不倦。铝热焊焊缝因轨底脚部位突出,此处探伤伤损波纹会被突出部位产生的轮廓波所覆盖,容易发生漏探。针对这一情况,2023年初,柯鑫辉牵头对该处探伤工艺进行优化。他运用3个月时间,收集管内百余处焊缝探伤数据,并和探头厂家沟通,调整探头参数至最佳效果。
2023年7月,研究成果“爬坡探伤工艺”正式投入使用。该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钢轨近表面探伤流程,可有效防止伤损波被轮廓波覆盖,直接探查伤损情况,查验准确率达100%。截至目前,通过该工艺已查到焊缝伤损7处,该工艺也被管内多家工务单位采用。
在柯鑫辉的带领下,探伤车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焊缝DAC曲线制作要求、鱼鳞伤下核伤校对方法、爬波探伤工艺应用等4项创新成果均已在生产一线投用,有效提升了钢轨探伤质效。
倾心育才 现场帮带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2024年8月,集团公司以柯鑫辉名字命名的“柯鑫辉无损检测员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探伤技术创新攻关、职工业务技能培训是工作室最主要的任务。
“宁波北站2道发现一处疑似鱼鳞伤下核伤,探伤数据异常,请大师诊断。”5月11日,宁波探伤工区工长徐小刚在“车间级大师伤损处理交流群”发了一条求助信息。
看到群消息,柯鑫辉第一时间查看复核数据初步研判,并在群里回复:“数据看似有病害,明天去现场看看。”次日,他带上一名工作室成员赶赴现场检查,确定此处为鱼鳞伤下核伤。
像这样简短的对话,时常会在群里出现。“2023年车间建立该交流群,各工区探伤过程中的不确定问题就往群里发,工作室的8名成员看到消息都会第一时间研判并回复。”车间主任郭智岭说,“工作室成员平均每年线上诊断钢轨病害近百起,其中需要到现场复核的有十余次,为车间探伤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除了疑难伤损复核、科技创新攻关,现在,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探伤技能人才队伍成了柯鑫辉的使命。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各项技能竞赛准备期,这段时间,经常能看到柯鑫辉为青年职工讲解实训项目操作要点,帮助他们备赛。
柯鑫辉的徒弟、现任车间技术员的杨辉,至今记得2021年那段备战技能大赛的日子。
“那时我年纪小,实作相对薄弱,师父发现后,就每天下班主动陪我练习,一遍遍教我识别波形图、查找典型伤损,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杨辉的话语间满是感激。在柯鑫辉的一路指导陪伴下,杨辉最终获得全路工务系统无损检测竞赛个人全能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带过4个徒弟,看着他们都能独当一面,我很欣慰。”柯鑫辉说。
为进一步发挥技能大师帮带引领作用,柯鑫辉定期给车间青年职工送教上门,近三年新入职的51名大学生都接受过他的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