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出新气象 干出精气神

——集团公司纵深推进为基层减负工作纪实
字数:3,560 2025年10月17日 要闻
  记者 陆应果
  铁路基层一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铁路行业工作要求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铁路安全运输、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集团公司坚决贯彻国铁集团党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与问题导向,把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抓手,围绕“夯基础、强数智、抓整治”三大主线,以“齐抓共管筑体系、与时俱进解难题、抓细抓长见实效”为实施路径,制定并落实任务清单,开展专项行动,优化制度流程,推动减负工作从“纸面”落到“地面”,充分激发一线活力,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夯实基础推动落地落实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集团公司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办公室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配合、各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为基层减负任务落地生根。
  今年2月,集团公司办公室(党办、董办)印发《2025年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围绕国铁集团党组提出的七个方面整治内容,细化分解为9大项工作、27项具体措施,逐一明确牵头部门、配合单位及完成时限。各部门迅速响应、主动认领,制定配套实施方案,逐级传导压力。集团公司办公室(党办、董办)建立常态化督办跟踪机制,定期通报整改进展,坚决杜绝减负工作流于形式。
  在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各基层单位积极创新、多措并举,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常州站党委组织开展专项测评,广泛征集职工意见建议107条,据此优化3类会议形式、压缩会议时长,将原有10项检查考核项目整合为6项,合并日常检查15批次,大幅精简台账报表,整合内容相近记录,并优化培训安排,取消音视频录制要求,车间组织的集中学习不再填写履历书,切实为一线“松绑”。
  阜阳工务段成立由段长、党委书记牵头的制度“立改废”专项工作组,创新采用“科室自查+交叉互审+现场验证”模式,对全段275项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废止56项、修订31项、新建19项,实现制度体系“瘦身健体”。同步修订标准化作业指导书68项,制作标准化作业视频32个,编制常用施工项目流程图10项,让基层职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上海机辆段则从会议和台账两大痛点切入,严格执行会议计划审批制度,严控会议数量、规模和时长,通过合并同类会议、优化议程设置、推行视频参会等方式,今年以来减少会议21次,单次交班会平均时长压缩15分钟。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台账重复填记问题,该段对各层级台账进行梳理整合,全面推行电子台账管理模式。以乘务作业数据(视频、LKJ文件、音频)分析系统为例,指导司机只需在系统中完成综合分析,即可自动生成报表提报职能科室,彻底告别“纸质台账+人工汇总”模式,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为基层减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从“单兵突进”转向“协同作战”,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数智赋能解决急难愁盼
  集团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管理重构和流程再造,实现减负工作从“减量”到“提质”的转变。
  今年7月,集团公司部署开展“提升管理水平、为基层减负”专项行动,各级领导干部以暑期包保检查为契机,深入一线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形成“问题清单”与“对策清单”,切实提升管理效能。机关干部下沉基层,通过“面对面”座谈、“背靠背”征求意见,全面梳理共性及个性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基层呼声“上得来”、减负措施“下得去”。
  合肥工务段着力破解“台账过度留痕”问题,对段内台账报表进行全面清理,整合车间级台账22项、迁移至信息系统21项,整合班组级台账31项、迁移至信息系统2项,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该段创新建立标准化台账报表样本库,涵盖车间122张、班组68张样本,统一格式与填报规范,让基层“照图施工、按标作业”。该段线路工区工长王丽阳深有感触:“现在台账清晰规范,填记省时省力,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线路设备巡查和安全管理上。”
  针对“工学矛盾”突出问题,南京供电段以数字赋能打破时空限制。该段点多线长、人员分散,以往集中培训成本高、耗时长。为此,他们积极建设远程教学网络,在蚌埠高铁实训基地设立主播教室,实现“一地授课、多地同步”。今年以来已开展远程培训23场,覆盖职工1800余人次,年均节约培训成本20余万元、职工通勤时间近万小时。同时,精心打造“南供学堂”微课品牌,每月推送一期涵盖安全规章、实作技能等内容的实用教学视频,职工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反复学”。职工眭琪桦表示:“微课可以反复观看,学习不再像‘赶鸭子上架’,真正成了我们提升业务技能的‘加油站’。”
  徐州机务段密切关注职工劳动强度与身心健康,从劳时管理入手,科学优化乘务交路安排,结合月度列车开行计划,制定月初、月中、月末分段式劳时限值,各运用车间动态排查接近限值人员,通过安排学习培训、工休等方式进行灵活调控。同时,科学调整长短交路,保障各交路劳时均衡,避免“疲劳作战”。该段还开通“码上扫”服务,职工可随时扫码反馈途中巡检、仪表确认、信号呼唤等方面的减负建议,收集建议33条,清理“土规定”27条,使管理更加贴近现场实际、符合职工需求。
  从消除“指尖上的负担”、缓解“工学矛盾”,到避免“疲劳作战”、清理“土规定”,一项项依托数智赋能、靶向施策的务实举措,精准切中基层痛点,让干部职工真切感受到减负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温度。
  抓细抓长巩固减负成果
  集团公司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注重建章立制、流程再造和文化培育,推动减负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增强基层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今年5月,集团公司印发2025年制度“立改废”计划责任展开表,明确28项拟建立、95项拟修订、27项拟废止的制度项目,推动制度管理从“重建轻管”向“全过程管控”转变。同时,修订完善《精文工作规范》《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业务接待、会议管理、精简文件指导书》,从源头规范各项管理行为。
  自9月起,集团公司在全局范围内全面启动规章制度“找茬纠偏”劳动竞赛,积极组织各级管理层和一线职工共同参与,对现行技术规章、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等进行全面清理和优化。企法部牵头制定台账清理工作三阶段方案,各站段严格对照国铁集团和集团公司公布的目录清单,提出取消、合并或修改的建议,确保台账设置科学、合理、实用,切实为基层“松绑”。
  车辆系统以数智化建设为强大牵引,着力推动管理重构和流程再造。他们构建起“5+8+X”数智化平台架构,实现了从车辆部到班组的五级驾驶舱穿透式管理;大力推行电子检修记录单、智能排产、移动端电子签认,实现“一车一档”自动推送;建立多方通话应急指挥平台,显著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上海动车段成立高级修检修控制中心(MCC),有效打破车间分而治之的传统模式,实现“一体化生产、一体化管理”,车间生产调度人员有效精减,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同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提出数智化“金点子”,探索机器狗、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营造“用数据说话、靠数据管理”的浓厚氛围。徐州机务段建立“一册一单一卡”管理制度,即部门管理制度汇编手册、管理岗位“十必清”清单、标准化岗位作业提示卡,进一步明晰管理职责与作业风险,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
  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聚焦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努力将减负工作做细做实。针对职工反映强烈的培训考试往返奔波问题,该段大力推行“免培免考”“免培直考”等柔性培训模式,在合肥、徐州等地增设机考考点,安排送考上门,最大限度减少职工奔波之苦。针对大机作业记录重复填记问题,将原5种台账整合为2种,每日检查签字项点由176个大幅缩减至8个,实现“勾画确认、号位集中签字”,极大减轻了职工填记负担;全力打造“一网通办”平台,实现党组织经费使用、用车申请等审批事项线上办理,让职工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跑”,切身感受到减负带来的便利。
  抓细抓长,久久为功。如今,集团上下“文山会海”现象明显减少,干部深入现场更加频繁;重复填记报表大幅缩减,数据共享跑腿成为常态;层层加码得到遏制,服务基层导向更加鲜明。基层职工普遍反映:“放在抓工作落实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了”“切实感受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卸下不必要的负担,让基层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安全、保畅通、促发展的主责主业中,使铁路事业发展的根基更加牢固、动力更加澎湃。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集团公司以“钉钉子”精神纵深推进为基层减负,既减轻了基层不必要的负担,更提振了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站在新的起点上,集团公司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减负工作,以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为基层“松绑”赋能,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心无旁骛抓安全、聚精会神谋发展,为加快建成一流现代运输企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