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梭织皖南 一载绣河山

——宣绩高铁开通运营一周年纪实
字数:3,306 2025年10月17日 铁路纪实
    解答旅客问询 欧玉琳摄

    组织旅客候车 张昊宇摄

    列车飞驰在宣绩高铁上 叶飞摄

  陆应果 汪林
  金秋十月,皖南大地叠翠流金,一列列复兴号在青山绿水间划出银白色轨迹,宣绩高铁迎来开通运营一周年。这条正线长115公里、时速350公里的“钢铁巨龙”,贯穿皖南山水画廊,一年来累计安全运送旅客超680万人次,助力安徽省宣城市实现“县县通高铁”,让皖南直达上海、南京、合肥等长三角中心及副中心城市。集团公司以精准的列车开行方案、精心的线路养护、优质的客运服务,托举沿线百姓的便捷出行梦与乡村振兴梦,为皖南地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大黄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注入强劲动能,奏出“山货出山、人流涌入、经济腾飞”的周年交响。
  便民利民 服务温暖人心
  “高铁为民造福,如今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宁国青龙湾原始生态旅游度假区居民王小虹的感慨,道出了沿线百姓的共同心声。一年前,G9298次列车从宁国南站首发,标志着宣绩高铁正式开通,这条高铁动脉如今已深深融入沿线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运营一年来,集团公司始终以旅客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运输方案。依据客流规律灵活实施日常线与高峰线,单日最高开行动车组列车达58列,面对开通初期旅行团集中、五一国庆假期及暑运研学团体密集等高峰客流,细化制定“专人对接、专区候车、专人引导、专门通道”的“四专”服务,搭配“分批次、错时段、按车厢列队引导”措施,同时组建“小甜橙”青年志愿服务队动态支援,有效提升集中客流运输组织能力,确保旅客出行安全平稳有序。速度上的突破更让旅客直呼便捷,从宣城至绩溪北最快仅需32分钟,较普速列车缩短近两小时,南京至绩溪、黄山等地旅行时间大幅缩减,长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的触角进一步延伸至皖南腹地。
  为满足旅客出行多样化需求,铁路部门推行灵活折扣、差异化的市场化票价机制,让出行选择更丰富。芜湖车务段不断提升沿线车站服务质量,优化进出站流线、完善便民设施,以“映山红”党内服务品牌串联雷锋服务站,实现服务站点间信息互通、衔接顺畅,重点旅客只需一次沟通即可享受全程帮扶。一年来,宣城、宁国南、绩溪北三站“映山红”雷锋服务站累计服务重点旅客2480人,查找遗失物品4697件,收到表扬工单212条、锦旗17面。此外,铁路部门还深化党建联建,联合地方医院常态开展健康守护活动,医护人员在候车室提供血压、血糖检测等义诊,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AED使用及心肺复苏操作;联合地方司法局设立普法宣传台,将法律知识送至旅客身边,让服务从出行保障延伸至健康守护与权益维护。
  站城融合让高铁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窗口。宣城站以现代建筑语言勾勒“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意境,尽显浓郁“宣味”;绩溪北站以“和”“合”“荷”为设计语汇,演绎传统文化创新;宁国南站融入千年龙窑红砖青瓦元素与“质有余者,不受饰者”的文化韵味,既成为城市新地标,也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如今,这些车站前广场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聚集的新场所,见证着高铁带来的时代变迁,让“说走就走”的旅途增添文化韵味。
   科技护航 筑牢安全通道
  飞驰的复兴号背后,是铁路部门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日夜守护。宣绩高铁桥隧比高达87%,穿山越水间地质条件复杂,养护标准严苛,集团公司通过智能装备、多维防护与协同机制,为线路安全畅通筑起坚实屏障。
  智能装备的应用让养护更精准高效。芜湖工务段将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无人机巡检、接触网激光测量仪等先进设备融入日常作业,实现对轨道、路基、隧道、桥梁等设施的毫米级检测与精准维保。无人机可跨越复杂地形,对桥梁支座、隧道衬砌等不易到达的部位进行细致勘察;接触网激光测量仪能快速捕捉接触网参数偏差,为调整提供精确数据;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则确保轨道螺栓紧固度达标,从细节处保障线路稳定,用科技手段提升养护效率与质量,让每一寸钢轨都处于最佳状态。
  多维度防护体系构建起安全“防火墙”。集团公司建立“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的高铁安全保障体系,在车站广场、候车区、列车车厢等人员密集场所,及高速铁路桥梁、隧道等关键部位全面配备并安装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管,实时掌握设备运行与现场情况。同时,加强沿线巡查力度,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对线路周边环境进行排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确保高铁运行环境安全可控,为列车飞驰保驾护航。
  跨专业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芜湖工务段打破专业壁垒,联合南京电务段、南京供电段等单位,通过一体化日(周、月)例会统筹协调工作,针对养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沟通、协同解决。一年来,已编制作业指导书及各类应急预案50余份,完善应急抢修线路图,强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确保在突发情况时能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此外,依据综合检测列
  车检测数据,利用波形图分析线路病害位置,再通过现场检查复核锁定具体问题,建立可追溯、可管理的问题库,标注病害位置与发展情况,为后续整治提供精准依据。针对线路结合部等易出现病害的关键部位,联合兄弟单位开展平推检查与整治,进一步提高人员和设备利用效率,形成“效率提升—减负提质”的良性循环,确保设备质量全面达标,让高铁线路始终保持安全畅通。
  赋能发展 激活区域商旅
  宣绩高铁开通一周年,不仅重塑了皖南地区的时空格局,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黄金动脉”,让“山门”大开,实现“人气”变“财气”,为皖南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宣绩高铁成为特色农产品出山的“快车道”。以往“藏在深闺”的宁国山核桃、绩溪火腿、宣城禽蛋等特色农产品,如今借助高铁的快速物流通道与客流优势,迅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宣绩高铁的开通,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更便捷的物流、更频繁的交流,让宁国产生态健康食品走进千家万户。高铁带来的不仅是物流效率的提升,更带动了沿线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村民们通过电商平台将家乡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拓宽了增收渠道,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全域旅游也因高铁的开通焕发新活力。宣绩高铁像一条丝线,将敬亭山、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皖南川藏线、龙川景区、西递宏村、青龙湾、徽杭古道、桃花潭等散落的旅游“珍珠”串珠成链,让穿行在皖南山水间的高铁线路本身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动脉”。为吸引更多旅客乘坐高铁到皖南旅游,沿线各站主动对接地方文旅部门,及时发布车次变化及文旅活动信息,在站区内设置旅游咨询服务台,协助旅客制定高品质旅游线路,优化个人出行方案。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高铁优势,当地推出“高铁+生态游”“高铁+文化游”等主题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如今,绩溪县仁里村、宁国河沥溪老街等迎来客流高峰,民宿、餐饮、文创产业欣欣向荣,宁国南站的龙窑文化元素更让非遗“活”起来,“龙窑+研学”“龙窑+摄影”的非遗文化旅游模式激发出新的竞争力。据宁国市文旅部门数据,今年以来当地接待游客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45%,周末长三角城市群众多旅客举家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乘高铁而来,打卡“皖南川藏线”,品尝胡乐芦氏馄饨、老式糕点等特色美食,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流量,更是“留量”,推动传统老街与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宣绩高铁进一步织密皖南黄金旅游线,构建起马鞍山、芜湖、宣城至黄山的城际快速通道。随着长三角铁路第三条高铁环线开行,宣绩高铁与宁蓉、京港、宁安、池黄、杭昌、合杭、合福等高铁线路串联,单向行驶里程超1200公里,将合肥、芜湖、宣城、黄山、池州、安庆等重要节点城市纳入“圈”内,形成分级辐射、递进互补的一体化客运产品矩阵,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依托这条高铁,皖南地区得以更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速科技创新与文旅康养产业布局,“轨道上的长三角”正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铁建办副主任李冲表示,宣绩高铁完善了皖南交通运输布局,打通了南京都市圈及苏中地区经宣城、黄山至福州的快速大通道,对支撑“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周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穿梭在皖南青山绿水间的复兴号列车,正承载着沿线人民的美好期盼,续写“大美黄山”发展新篇章,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