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手记
生活中,总有一句话能直击心灵,成为照亮前路的光。它或许是书页间偶然邂逅的经典名言,或许是长辈悉心叮嘱的家常话,或许是自我沉淀时顿悟般的小小哲思。这些被反复书写、默念的话,早已超越文字本身,成为生命长河中的航标灯。
本期,我们以“我生命中的那束光”为主题,分享那些镌刻在心底的箴言,聊聊它们如何在至暗时刻托举你,又如何在高光瞬间提醒你。
宁波工务段运输车间上虞运输工区轨道车司机钱文杰: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立刻开花,但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未来。”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正处在人生最迷茫的阶段。那时的我,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却总是在期待落空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这句话像一泓清泉,浇灭了我心头的浮躁之火。那一刻,我仿佛被什么击中了。是啊,为什么一定要急于看到结果?如果连坚持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能期待成功?后来,每当我想要放弃时,这句话就会浮现在脑海里。司机理论考试背题背到深夜时,我会想起它;职业技能竞赛前紧张到手抖时,我会默念它;工作上遇到挫折时,我会在笔记本上写下它。它成了我的精神支柱,让我相信,即使当下看不到回报,努力也不会白费。如今,我也常常把这句话送给别人。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光,不仅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杭州供电段杭州东接触网车间杭州东供电工区接触网工李文倩:
对我而言,“不要一直责怪过去的自己,他曾经站在雾里也很迷茫”就是生命中的那束光。总有人说:“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一定会选择……”倘若真能回到过去,我只想好好地拥抱一下过去的自己,告诉她:“你能坚强地往前走,已经非常棒了。”那时的我们,尚不具备如今的阅历、眼界与格局,天真无邪的我们只能听从父母的意见,或是依照当时的想法去做出一个个选择。当下的处境,无论好坏,皆是那时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无论当初是深思熟虑,还是灵光一现,这些选择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们。倘若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那就去努力、去争取、去弥补遗憾,一味回头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内耗。在至暗时刻,这句话成了托举我的双手。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后我才发现,原来每一个“不够好”的瞬间,都是当时拼尽全力的结果。曾经那些无法跨越的坎,竟都化作了成长的阶梯。
阜阳工务段京九桥梁车间阜北桥梁养修工区桥隧工闫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苏轼的箴言,不仅照亮了我的生活,更在养猫的琐碎与温暖中,成为我与小生命相处的明灯。养猫之初,我曾陷入“主人”的执念。猫咪抓坏沙发、打翻水杯时,我常焦躁训斥。可它无辜的眼神总让我愧疚。想起“人生如逆旅”,我学会用旅人的豁达看待它的顽皮,它并非故意捣乱,只是按天性探索世界。我们不过是彼此逆旅中的行人,何必苛责?这份理解,让摩擦化作包容,人与猫的羁绊在接纳中愈发柔软。前几年猫咪突发疾病,蜷缩颤抖的模样让我心惊。连夜送医的路上,恐惧如潮水淹没我。那一刻我才发觉,生命脆弱,谁都不是永恒的掌控者。我放下焦虑,专注配合治疗,几个疗程下来,最终迎来它的康复。“逆旅”中难免风雨,而“行人”的坦然,让我在慌乱中找回力量。这句箴言,让我在爱中学会豁达,在责任里葆有轻盈,成为照亮彼此的光,让我在享受温情时,亦保有前行的勇气。
杭州北车辆段乔司检修车间钩缓班车辆钳工陈静:
在铁路一线摸爬滚打10多年,检修过台车、车钩配件等部件,“把每一个零件都当成自己的眼睛去守护”这句话,就像一束光,照亮我检修生涯的每一步。刚接触台车检修时,面对复杂的结构和精密的部件,我常常手忙脚乱。有次检修,我忽略了一个台车转向架的小零件,师父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零件也有大作用,咱们干检修的,得把每一个零件都当成自己的眼睛去守护,零件出问题,就像眼睛看不清路,车辆运行能安全吗?”师父的话让我心头一震。从那以后,“把每一个零件都当成自己的眼睛去守护”就成了我的工作准则。检修台车时,我会仔细检查每一个构架、部件,哪怕是细微的磨损都不放过;核对车钩信息,每一个部件我都反复确认,就怕有丝毫差错。有一回,和同事一起检查车钩小配件时,我察觉到钩舌表面有极其细微的痕迹,凭着对“守护零件如护眼”的执着,后经复查,发现钩舌表面毛细裂纹。这次经历,更让我坚信这句话的力量。10多年来,这句话时刻提醒我,铁路货车检修容不得半点马虎。它让我在烦琐的检修工作中保持专注,在遇到技术难题时坚定信念,也让我明白,守护好每一个零件,就是守护铁路运输的安全,守护万千旅客和货物的平安旅程。未来,我仍会带着这句话,在检修岗位上继续坚守。
上海工务段党委办公室干事汪寒: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念高中时,我极爱读杂文。其中最爱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一个普通的下午,老师在讲台上讲着重力加速度,我偷偷在桌肚里翻开了那本借阅的《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书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句话像是带着温度,悄悄漫过心头,也悄悄扎根。参加工作后,我做过线路工,也曾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后来又一头扎进宣传工作里,对着文字斟酌修改,想把身边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每当我在迷茫里徘徊,在困顿中犹豫,质疑自己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时,那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总会从记忆里跳出来。它仿佛对着迷茫的、犹豫的、踟蹰的我在说:别慌,也别等。去吧,去踏踏实实干好手里的活,去把能尽的力都用出来。或许你做的事不会立刻看到结果,发出的光也未必能照亮很远的地方,但总能做成一些事、温暖某个角落。原来当年在课堂上偷偷读到的,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一束能照进往后岁月的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们中国青年,自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杭州客运段高铁二车队虹张3组列车员余艳玲: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写道:“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大”。我想,人这一生都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哪怕这个“完美”只能附上“相对”二字,亦是生而为人的终极向度。这句话,没有逃避灾厄后的侥幸,有一份经历磨难后对焕然一新的自傲——是在泥泞里扎根、于风雨中拔节的笃定,是见过崩塌仍相信光明的勇毅,舍我其谁、人定胜天的自傲。这份豪情源于人生路上的永不停歇,这样的步伐以毕生的广度和纵深为丈量,从来不为单一高度自喜自悲。生活中,有人因为“做不到”而中途放弃,有人因为“足够了”而驻足自赏,甚至还有人因为“失败了”便再难迈步……但我们或许忘了,那些本该短暂停留的瞬间,那些浸着苦楚与血泪的褶皱里,藏着最珍贵的完满契机。它们犹如能够照出残缺的镜子,用鲜活的场景透析我们身上的不足,并给予一次次淬炼,沉淀出真正的厚重履历。这是一场场雕琢,不在于抵达某个终点,而在于每一步都向着更完整的自己坚定而去的雕琢。
下期话题
有人感恩父母的岁岁相伴,是从小到大的三餐四季,也是失意时永远敞开的怀抱;有人铭记挚友的并肩同行,是顺境时的真心喝彩,更是困境中的伸手相援;有人感念前辈的悉心带教,是手把手的经验传授,也是迷茫时的方向指引;有人珍藏同事的温暖互助,是深夜的一杯热奶茶,也是紧急时的主动搭把手……这些让我们心怀感恩的人或事,看似平凡细碎,却像微光汇聚成炬,总能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下期,我们将以“藏在心底的感恩”为主题,诚邀你分享那些触动心扉的温暖故事,说出藏在心底许久的话。投稿邮箱:shtdtg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