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字数:1,124 2025年10月17日 汽笛
  周水欣
  我在南京供电段池州电力工区跟“90后”职工余乐聊天,他是新晋的副工长,很腼腆的样子,说话慢悠悠。余乐,来自湖北平原荆州。“荆州博物馆很有名啊。”我说。“是我们荆州的十佳博物馆,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古尸。”余乐这句话把大家逗笑了。
  余乐的指导老师叫戴红兵,是个“70后”,他们签过郑重的师徒协议。“我的指导老师很厉害,实战经验丰富,判断故障点的能力特别强。”余乐说,“戴老师当年带着我去抢修,他能从风向判断树木倒伏的方向,然后提前排查出隐患,也能看一眼现场,就大致知道故障类型和原因。”山区植被丰富,现场原生态十足。戴红兵带他去现场,总是走在前面,一边开道一边爬山,随口就开始讲解怎么查故障。
  山里极端天气多,打雷频繁,他们先观察危树、避雷器情况、找故障范围,再一根电杆子一根电杆子地进行排查。戴红兵总是冲在前面,身手矫健,也总能及时找到故障点,解决问题,好像无所不能,从来没有失手过似的。
  而如今余乐也成为“老师傅”,当了指导老师,开始带徒弟了。他的第一个徒弟是来自徐州的石文硕,2023年入路,去年到了他们工区,是“00后”。
  “那你带徒弟有什么心得呀?”我问。
  “我们现在有了新技术,要会看CAD图,复视系统可帮助我们缩小故障范围,故障指示器可快速锁定故障点。”余乐说,“比起我的指导老师他们那时全凭现场经验,现在用上了智能科技手段。掌握新技能,用好新设备,就能事半功倍。”
  余乐还带我去参观他们的设备间,在后院看到一堆摞起来的水泥电缆槽道,上面已有苔藓痕迹。余乐说:“那是很久以前的,只能放一根电缆,现在都用镀锌钢管了,密封性更好。”正说着,听见喇叭声,原来刚好来了一批镀锌钢管,他们几人立即戴上手套,摩拳擦掌去卸货了。镀锌钢管看上去整齐划一,锃锃亮,电缆在里面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水泥槽管相形之下,被放弃是必然的,随着时间流逝,就成了“老物件”。
  此时,我想起铜陵工区工长毛俊收藏的“老物件”。“这个TG3相序表摇起来,只能看见亮不亮,现在早升级换代了。”他给我展示那个简单的红色小按钮。“还有这个,数位式照度计。”他又拿出一个用黑色皮盒子包装完整的仪器,“已经被淘汰,新产品是数字式和智能式照度仪。”毛俊略带遗憾地说,“它们都不能算‘老物件’,还没来得及老呢,就被智能时代淘汰了。”
  时代往前,科技进步。当年的“经验判断”“设备担当”被新技术新装备迭代,变成被替代下来的“老物件”。曾几何时,它们是陪伴当年铁路人走过征程的伙伴,它们身上的历史记载了一代代铁路人前进的步履,是奔赴新时代的坚实基座。
  中年指导老师们也在渐渐退居二线,今年班组又分来更年轻的“00后”职工。中坚力量在送旧迎新的过程中,依然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这就是薪火相传,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