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决胜之年。“十四五”期间,集团公司勇担使命,砥砺奋进,长三角铁路建设日新月异,运输保障强劲有力,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即日起,本报推出专栏,聚焦集团公司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的新篇章,展现广大干部职工决战决胜“十四五”的担当与作为,凝心聚力,再谱华章。
记者 陆应果
一列列复兴号动车组如银色闪电,穿梭于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之间。“十四五”以来,长三角铁路建设快马加鞭。截至2025年10月,区域铁路营业总里程超1.5万公里,高铁里程突破7700公里,一张世界级的“轨道上的长三角”巨网已然铺展,将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紧密相连,构建起“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条高铁通道建成投用
区域经济地理版图重塑
“十四五”以来,长三角高铁建设成果密集释放,多条战略通道相继开通,深刻重塑区域经济新版图。
2021年2月,徐连高铁投入运营,贯通“八纵八横”中最长的陆桥通道,首年即运送旅客超660万人次,为苏北振兴注入强劲引擎。
2022年9月,合杭高铁湖杭段与杭州西站同步启用,将杭州至湖州的通行时间压缩至半小时。三年来,累计发送旅客超2100万人次,显著增强核心区对浙西、皖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2023年迎来开通“大年”:9月6日,杭温高铁开通运营,仙居、磐安等地迈入高铁时代,浙江陆域“1小时交通圈”梦想成真;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开通,串联7个“百强县”,实现苏南与沪宁主轴“一小时通勤”;12月27日,杭昌高铁黄昌段通车,安徽祁门南站接入全国高铁网,区域互联互通从“接通血管”迈向“打通经脉”。
2024年,池黄高铁、宣绩高铁、沪苏湖高铁相继投入运营。其中,沪苏湖高铁作为长三角首条跨省高铁,跨越243条河流,创新采用“水中造陆”技术,在高效建设的同时守护水乡生态。6月15日,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正式开行,串联41座城市,实现“一日行遍长三角”,让“小城”融入“大网”,成为区域联动的重要交通纽带。
在建项目稳步推进
夯实一体化发展根基
“十四五”期间,长三角铁路建设投资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投资规模从2021年的约900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423.8亿元,2025年预计将超1400亿元。在建项目达37个(含开通、开工项目),总投资规模超9396.7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一批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相继开工,为未来发展布局蓄能。
2023年3月,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正式动工,致力于打造集国家铁路、市域线、航空与城市开发于一体的“四网融合”标杆工程。
2025年4月,通甬高铁苏州北站站房工程建设迎来关键节点,规划10台24线,将成为苏州对接上海、辐射长三角的“桥头堡”。同年,多个重点工程持续推进:
9月29日,新建温福高铁与新建沪杭高铁先期工程同日开工。温福高铁全长约30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将与既有杭深高铁形成双通道,进一步强化沿海大动脉;沪杭高铁先期工程涵盖四团站改扩建与嘉桐特大桥建设,为东联上海枢纽、西接杭州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正线长约179公里的宁淮城际铁路江苏段建设提速,即将实现南京与淮安1小时直达。
合新高铁安徽段已完成联调联试和运行试验,杭衢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并于10月10日顺利跑出385公里/小时的试验目标速度值。
7月底,上元门过江通道正式开工,南京铁路过江瓶颈将彻底破解。
世界级跨海工程甬舟铁路以“一隧三桥”方案跨越山海,向舟山不通铁路的历史发起挑战。
这些项目紧扣联网、补网、强链,优化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布局,为“轨道上的长三角”搭建起面向未来的坚实框架。
强化互联互通
释放一体化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互联互通正从“接通血管”向“打通经脉”跃升,“轨道上的长三角”为区域更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聚焦联网补网强链,集团公司加快专用线、物流基地、行车公寓等运输急需项目投产。宁波动车运用所、启东客整所已建成投用,镇江东货场迁建工程有序推进,进一步打通路网堵点,实现“断点”消融、互联互通,促进点线配套。
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施工,长三角铁路正从“物理连接”迈向“化学反应”,推动“站城融合”“产城融合”,带动沿线城市能级跃升,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高铁飞驰,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轨道上的长三角”正以钢铁巨网串联城市、激活经济。
如今,“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长三角高铁网已基本建成,覆盖三省一市除舟山外所有地级市,实现与全国铁路干线网络的互联贯通。
高铁不仅是交通大动脉,更是经济大动脉、发展大动脉。“双城生活”成为众多白领的“标配”,“同城效应”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