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 何俊烨
“标准不能松,检查要仔细。指令不能错,距离要控好。”暖阳下的秋日清晨,乔司站驼峰调车室内,即将退休的老调车长陆照林声音洪亮如常,目光扫过组员。这是他在调车一线的最后时光,也是职业生涯的最后攻坚战。
1965年出生的陆照林,自1989年入路以来便扎根调车一线。从制动员、连结员到调车长,在铁路干了一辈子,他像道钉般牢牢铆在钢轨间,年满60岁的他即将告别岗位。有时,面对高峰期的车流,这位倔强了一辈子的老师傅没有丝毫“歇歇脚”的念头:“最后一班岗,更要站得笔直!”
安全,是陆照林用一辈子光阴刻写的生命线。截至今年10月,令人惊叹的13159天个人安全无责任事故纪录,是他最硬核的勋章。这纪录背后,是近乎严苛的较真儿。
秋阳下,他弓着背,一遍遍摩挲、敲打关键部件,确保万无一失。推进列车时,他扯着嗓子要求瞭望联控必须“眼到、手到、口到”,差一丝一毫也不行。面对每一个部件,他眯着眼,用布满老茧的手细细感知部件每一丝的变化。“安全,就是一点一滴跟隐患较真出来的。”他语气斩钉截铁。陆照林的脑中仿佛装着精准的时钟和地图,在安全框架内,他总能敏锐地调整节奏、优化衔接。
“快一钩,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枢纽就多一分通畅。”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陆照林带领的调车组,安全与效率始终是站里的标杆。
临近退休,“把本事传下去”成了陆照林最大的心愿。“一个人安全,那是侥幸,大家都立得住,安全才真正落地生根。”在班前会上,陆照林讲安全,声音沙哑却认真严肃。
作业间隙,他一把拉住新人,蹲在车旁,指着部件,眼神专注:“瞧这里,规章为啥这么定?那是用血的教训写的。”看着班组里的小年轻们日渐沉稳熟练,他紧锁的眉头才第一次舒展,露出难得的笑容说:“这帮小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