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铭历史

字数:849 2025年11月04日 汽笛
  胡伟
  最近,公司工会组织观看了《志愿军:浴血和平》。影片一开场便抛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和平,究竟要以怎样的代价才能换来?它用“边打边谈”的叙事巧思,将板门店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上甘岭战场的枪林弹雨紧紧缠绕——谈判席前每一次寸步不让的据理力争,都连着前线阵地上每一次舍生忘死的冲锋陷阵。
  影片让我们看清了英雄的模样:松骨峰战役“最可爱的人”幸存者之一孙醒,最终倒在了中立区的冷枪下;姚庆祥面对抵在额头的枪口,宁愿放下武器也要守住谈判的规则;护士张娟为数十名伤员人工吸痰,染病后再也没醒来;隐瞒病情的林月明攥着翻译稿,撑到和平协议签订才安然阖眼;承诺“拉满100趟就回家”的老司机赵安南,永远停在了第101趟征途上;我们耳熟能详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枪眼的瞬间,定格成了永恒的丰碑。这些细节从不是悲壮的堆砌,而是要我们记住,历史的简略记载背后,是一个个有牵挂、有温度的鲜活生命,是他们用“小我”的离去,换来了“大我”的安稳。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银幕上的画面于我从不是遥远的回溯,更像与前辈隔着时空的并肩。我太懂一身戎装的分量:是训练场上磨破的作训服,是岗哨里熬过的寒夜;而前辈们在朝鲜战场扛下的,是用血肉之躯撞碎美帝霸权的决绝,是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常听人说“岁月静好”,可穿过军装的人都明白,这份静好从不是凭空而来的。从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堵枪眼的壮烈,到如今“刘老庄连”传人在练兵场的坚守,我们穿着同样的军装,在不同的年代扛起了相同的责任——替人民挡住风雨,扛下那些看不见的重担。因为军装在身,就意味着要成为别人的“避风港”。
  中华民族向来向往和平,但我们比谁都清楚,和平从不是“求”来的。它是先烈们把热血洒在异国焦土换来的,是穿军装的人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岗位上默默坚守“守”来的。如今虽脱下军装,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看万家灯火里的欢声笑语,仍能瞬间读懂“山河无恙”四个字的千钧重量——那是无数前辈没能回家的遗憾,是战友们仍在军营坚守的执着。原来“岁月静好”从不是理所当然,只是有人始终在替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