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月台】

写在枕木上的文章

字数:1,291 2025年11月11日 汽笛
  杨岭
  作为新入路的职工,一切事物对我都那么新奇和陌生。这段实习时光,便像是一次漫长而细致的阅读——翻开首页,映入眼帘的尽是简洁却毫无头绪的摘要与目录,就和那些生涩难懂的规章制度一样,让人感到些许无措与畏惧。
  那横亘于大地之上的钢轨,是两道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像极了小说名著中的主线与暗线,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密不可分;而飞驰其上的列车,则如同书中一个个鲜活立体、有个性的角色。在我看来,铁路中也有一个“作者”,能将工务、电务、机务等各部门合理调配、紧密联结,让飞驰的列车与归乡的旅客安全抵达目的地。我的实习期,便是在这个“核心枢纽”——信号楼里度过的。
  想必大家对信号楼工作的印象,多是“只需坐在室内看屏幕、操控鼠标,无需风吹日晒”。但我想说,铁路工作没有轻松可言,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人坚守值守,才能保障一列列列车安全到站,让千千万万游子平安回家。我的目光,常常沉浸于这趟铁路“文章”的精彩篇章中,试图读懂其中的奥秘。
  信号楼里的师傅们,是我最初的“启蒙读物”。他们说话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般的质感,每一个指令、每一次规章复述,都像锤击道钉般清晰、准确、不容置疑。起初我觉得,铁路的风景,大抵是由钢铁纪律与沉默汗水构成的,是一幅色调沉郁的工业版画。直到我真正有机会,随着一趟慢悠悠的绿皮火车,穿行于这片我正试图理解的风景之中。
  作为实习生,我最初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服务者的温情。记得暑运期间,我第一次在站台上引导旅客,正午的太阳把钢轨晒得发烫。一位上了年纪的旅客正在站内中转换乘,她带着不少行李,行动不便,走走停停,满脸疲惫。我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随后根据她的车票信息,拎起行李陪她出站、过安检,最终将她送到对应的候车区。她握着我的手,感慨道:“小伙子,人上了年纪行动就笨了,本来都不想出远门,这次是去看小孙子才鼓足勇气。一路上我总担心不方便,可不管在车站里还是列车上,你们铁路工作人员看到我,总会第一时间过来嘘寒问暖、帮忙拎行李。其实你们完全可以装作没看见,但没有一个人对我视而不见。这趟旅程我真的太开心了,谢谢你们!”
  这位旅客的话,让我忽然豁然开朗:这钢铁大道之所以能畅通无阻,不仅依靠严谨的规程与制度,更离不开流淌在铁路人之间,那份朴素而深厚的情谊。作为一名新铁路人,我在那一刻深深意识到,这声“谢谢”是全体铁路人的共同荣誉,也终于读懂“人民铁路为人民”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散碎的片段,如同一个个光点,逐渐在我脑海中连接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我开始懂得,每日接触的钢轨、道岔、信号灯,从来不是冰冷的工程构件:它们是纽带,连接着故乡与远方,承载着游子的乡愁与归人的期盼;它们是见证者,目睹着田野变为城镇、荒芜走向繁华;它们更是血脉,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源源不断输送着活力与希望。
  而我,这个刚刚踏入铁路行业的年轻力量,虽渺小却无比荣幸。我手中的工具、笔下的规章、流下的汗水,都将汇入铁路事业的雄浑乐章,成为一个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音符。这绵延万里的铁路风景,我终于读懂它最美的模样:并非只有车窗外的青山绿水,更有枕木之上,所承载的人民的生活期盼,以及一个民族波澜壮阔的山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