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涛
工科专业出身的我,如今竟学着在字里行间铺设另一条轨道……
去年年初,在车间党支部的推荐下,我参与了芜湖工务段兼职通讯员培训班的学习。首篇通讯稿《“爱心小伙”的公益之路》的诞生过程,我至今犹记:当时在段融媒体工作的王贺在电话里一句句耐心指导:“别怕删减,好文章都是修出来的。”批注在初稿上密如蛛网,文字被反复锤炼,终在《上海铁道》报破土而出,如同我文字生涯中一颗初萌的嫩芽,带着露珠的微光怯生生探向世界。
真正的考验始于去年六月中旬——“明桥面大修施工标准化”现场会。“小尹,可得拿出给女朋友拍照的水准拍我们呀!”工友们打趣着说。芜铜线14号桥下,车间负责人介绍着新设备、新工艺,工友们则进行着钻眼演示。我蹲在一旁,镜头紧紧锁住业务骨干高小军:他沉稳如舵,精准操控着钻头刺入厚重枕木,汗水在安全帽檐下折射的光、钢铁与硬木的摩擦声,竟在取景框里凝成一道刚毅的直线……每一帧都蓄满了效率革命的锋芒。“这边!”工长一声招呼,我的镜头便转向了那凝聚车间无数心血的“下承式板梁吊枕器”。它其貌不扬,却自有千钧之重。我的镜头追踪着工友们每一个利落的动作:铁钩如臂使指嵌入旧枕,液压装置低吼发力,庞大的失效枕木竟被轻盈“叼”起;紧接着,新枕木被稳稳送入空位,严丝合缝,仿佛天生就该在那里。我不断移动脚步,只为寻一个更低、更有力的角度,捕捉新枕木嵌入后桥面那焕然一新的平整与稳固。
“素材都有了,可以做个公众号推文。”受段融媒体工作室的委托,我熬了一个通宵,《“换枕神器”闪亮登场》登上了“芜工微宣”。那兴奋劲儿还没过,更大的念头便顶了上来:何不让这“神器”的光芒映上《上海铁道》报的版面?于是伏案疾书《芜湖工务段自主研制“吊枕器”提升换枕效率》,字斟句酌间,仿佛又一次置身于那热浪、汗水和机械轰鸣交织的施工现场。见报不久,又传来了“吊枕器”获第三届“上铁·创青春”青年创新创效大赛金奖的喜报——我报道中的一字一句,竟也成了托举这荣光的一股微力量。
冬夜总藏着意想不到的暖流。今年二月的某天晚上,工长肖鹏的电话来得猝不及防:“小周,周弈帆那小子……见义勇为了!”那“见义勇为”四字,带着工长特有的爽朗与自豪。第二天一早,我在工区院子里找到了这位新晋“英雄”:周弈帆坐在楼梯口的台阶上,目光低垂,仿佛昨夜浓烟熏燎的痕迹还留在眉梢。我摊开采访本:“小周,能回忆回忆昨夜的现场情况吗?”记录时,笔尖沙沙作响,恍惚间竟觉得采访本纸页上也飘散着焦糊气味,字里行间跃动着那个被烟火熏黑、却无比明亮的年轻身影。标题为《当了一回“火场英雄”》的通讯稿很快在报纸上刊登——这让我相信,英雄不必身披金甲,也可以是穿着睡衣的平凡人。
回望这一年多的通讯员之路,当初发表第一篇稿件时那种破土般小心翼翼的试探,仿佛还在昨日。电脑里那个命名为“笨鸟先飞”的文件夹日渐丰盈,它装下了“吊枕器”操作时沉稳的节律,也收存了救火青年袖口不易察觉的焦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