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歙县籍我国近代人民音乐家张曙先生诞辰117周年。前不久,我怀着缅怀和瞻仰革命先烈的心愿,前往徽州古城歙县,在新建成的张曙音乐广场旁凭吊追思,追忆他为党和人民音乐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同时寻访张曙的故里——柔川。
张曙故里柔川,是我外婆的家乡。这是一个群峦环抱的小山村,地处新安江南岸,山清水秀,山路崎岖,古木参天,透着令人遐思的静谧。村落周围,一幢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徽派古民居,在古樟树的掩映下格外清新悦目;弯弯的小桥、清幽的池塘、嬉戏的山鸟,共同勾勒出一幅江南山村的幽居画卷。
我踏着青青的石板路,仿佛在寻觅张曙童年的足迹;沿着潺潺的柔川水,似在追寻他儿时的歌喉;望着幽幽的“阴阳界”,像在找寻他聪颖的身影;翻过弯弯的柔岭山,宛若在探寻他当年真挚的童心。
在张曙幼时就读的私塾(现为张曙小学)旁,我伫立沉思,聆听村里老一辈人讲述他的往事。张曙于1908年出生在歙县坑口乡柔川村的一户徽商家庭,父亲曾在浙江衢州经商,家境在当地较为富裕。受家乡徽戏的熏陶,张曙自幼与音乐结缘。1926年,他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1929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同时兼修大提琴、琵琶、钢琴与作曲,逐渐成长为新音乐开创与组织领域的中坚力量。
1933年,经田汉介绍,张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耕革命歌曲的民族化、大众化创作,与聂耳、任光、田汉等人多次组织救亡歌咏活动,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为全民族抗战凝聚起磅礴力量。他曾两次被捕,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但牢狱与酷刑从未让他屈服,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为真理奋斗终身的信念。1938年末,在广西桂林文昌门,张曙为筹备声势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遭遇日寇敌机轰炸,年轻的他与爱女达真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在短暂却辉煌的30年生涯中,张曙将徽戏特色融入音乐创作,让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贴近民众。凭借深厚的音乐造诣与救民于水火的革命热情,他创作了近300首革命歌曲,其中《保卫祖国》《洪波曲》《日落西山》《壮丁上前线》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当时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团结民众、鼓舞斗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武器”。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他:“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他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
如今,歙县人民为缅怀这位人民音乐家,修建了张曙公园与张曙音乐广场,现已对外开放,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张曙是歙县人民的骄傲,美丽的柔川也将因他的名字而愈发熠熠生辉。此刻,张曙小学里正播放着《保卫祖国》,清脆悦耳的歌声余音袅袅,仿佛回荡在整个村庄上空。我默默沉思,张曙先生将音乐与时代紧密相连,他的作品中饱含民族的呐喊、人民的疾苦,更充满对光明的向往。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深知如今安稳的生活与国家的蓬勃发展来之不易——从当年铁路线在战火中惨遭摧残,到如今高铁飞驰、路网密布,这背后是无数先辈的牺牲与奋斗。今后,我会把对历史的铭记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平凡岗位上履职尽责,全力确保铁路安全畅通,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国家的发展之路愈发稳健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