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前
瘦身后 刘志鹏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认识一个外号“胖子”的人,这句带着几分调侃的话曾让我如芒在背。我就是那个“胖子”,那个在集体照里油腻又突出的存在,那个总是在不同场合被善意或恶意调侃的对象。200斤的体重不仅压在我的身体上,更沉沉地压在我的灵魂上,成为我前三十年人生中最鲜明的标签。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结束这场漫长的自我放逐,用了半年时间将体重降至136斤,并成功保持至今。这段旅程带给我的远不止体型的变化,而是一场彻底的精神涅槃。我的减肥方法出奇的简单——戒糖戒零食只吃正餐,再加适量运动,这不正是俗话说的“管住嘴迈开腿”嘛!这听起来毫无技术含量,却暗合了生活的本质。我不再视减肥为一段时期的特殊状态,而是将其转化为可长期维持的生活方式。前期通过跳绳等有氧运动减重,后期加入力量训练塑形,运动的选择同样遵循“可持续”原则。
轻断食,生酮饮食,碳循环,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减肥法我都曾试过,最终发现它们都难以逃脱“暂时性”的宿命。真正的秘诀恰在于没有秘诀:回归人类最基本的饮食运动规律,拒绝将身体视为需要特殊手段驯服的对象。
最深邃的变革发生在认知层面。当周遭响起“你简直脱胎换骨”的惊叹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赞美,更是一种认同。那个被“胖子”标签禁锢的旧我正在风化剥落,而新生的自我正在慢慢确立。这段身份转换期充满存在主义的眩晕——我常在商场镜面前怔住,怀疑玻璃另一端的身影是否真是自己。“减去20斤换衣橱,减去40斤换人生。”随着服装尺码从XXXL滑向L,改变的岂止是布料面积,更是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举手投足间开始流动着从容。
保持不反弹为何如此艰难?因为多数减肥方案都建立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我能够保持两年不反弹,关键在于不再将减肥视为对“胖子”的惩罚,而是作为对自己身体的尊重与爱护。我不再计算每种食物的卡路里,而是学会聆听身体的真实需求;不再强迫自己完成痛苦的运动量,而是寻找真正享受的锻炼方式,多巴胺分泌的快乐途径。这种态度转变让健康生活方式不再是需要坚持的负担,而成为自发选择,如今健身已融入我的生活,在闲暇时间总是不自觉地走向健身房。
如今回望这段旅程,我理解的减肥已远超出体型变化的范畴。它是一个人从外界定义中夺回自己身体主权的过程,是重建与自我关系的精神实践。数字从200降到136固然令人欣喜,但更大的收获是挣脱了“胖子”这一标签对我的定义与束缚。我不再是他人目光的囚徒,也不再是食欲的奴隶。
在这个充斥着身体焦虑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场祛魅——认识到身体不应是耻辱或炫耀的资本,而仅仅是承载我们走过人生的忠实伙伴。从200斤到136斤,减掉的不只是脂肪,还有一个脆弱自卑的旧我;获得的不仅是肌肉,更是一份从容自洽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