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秀绝活】

守护通信纤毫间

字数:2,086 2025年11月18日 铁路纪实
    勤奋练习

    检查铁路通信设备

  记者 殷超 通讯员 周欢 文/摄
  “熔接衰耗正常,光缆接续完成!”在上海通信段南京南通信车间南京南高铁通信维修工区,青年职工丁杨华正专注地进行光缆接续作业。在他灵巧的双手间,细如发丝的光纤被精准对接,每一道工序都严谨而流畅。他独创的双手熔纤技法,能在5分钟内完成12芯光纤的精准熔接,40秒实现光缆盒的密封封装,整套接续流程最快仅需35分钟,用速度与精度守护着铁路通信的畅通。
  初入职场,埋下学习种子
  2016年夏天,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丁杨华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憧憬,踏入了上海通信段。新职工入路培训时,“人民铁路为人民、事关安全无小事”这句话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培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南通信车间南京南高铁通信维修工区。尽管工区管辖线路广泛,业务繁忙,设备众多,他却干劲十足,尤其当得知全路技术能手蒋德方将成为自己的指导老师时,他在心里暗暗立下“学习他、成为他、超越他”的誓言。
  蒋德方对丁杨华倾囊相授,从基础的同轴电缆接头、网线头制作,到复杂的光缆接续、电缆成端,从简单的万用表、工程宝使用,到精密的熔接机、光时域反射仪操作,再到通信组网原理和故障定位分析处理,毫无保留。丁杨华则展现出极强的钻研精神,他翻阅竣工台账、查看学习资料、分析故障案例,遇到问题就追着指导老师问,厂家来指导时也抓紧机会咨询。同事们常说,他走到哪都能从衣兜里掏出螺丝刀或小本子。床头的专业书籍越叠越高,笔记上的知识要点越积越多,技术也在一点一滴中逐渐成熟。
  最终,他啃下数百张技术图纸,摸透数十种通信设备的原理,掌握数十种仪器仪表操作方法,也跟着指导老师学会了光缆接续这一必备技能。
  实战受挫,点燃精进之火
  2022年夏天的一场暴风雨,给了丁杨华一次实战考验。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导致通信光缆受损,时值暑运,高铁往来繁忙,必须尽快修复。丁杨华前往抢修,可面对现场树枝散落、泥泞不堪、树根与光缆交错的复杂环境,他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尽管他咬紧牙关投入抢险,可从光缆开剥到接续完成,还是花了整整一个半小时,这让平时在工区比赛成绩第一的他,信心大受打击。
  指导老师蒋德方安慰他:“现场应急处置环境复杂,和平时练习不一样。”但丁杨华却把这次经历当作鞭策,从此与光缆接续较上了劲。他翻阅资料、搜索视频,将看似简单的接续步骤练习了无数次,还向资深人士请教技巧,融合经验后反复练习、复盘,甚至在办公室模拟操作,平时下班或夜间作业结束后,他都坚持去练功房练习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底,他已能在45分钟内完成光缆接续的整套流程。
  勤奋淬炼,练就精湛技艺
  2023年1月,为了在车间组织的星级实作考试里拿到好的名次,丁杨华提前准备,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成绩。他买来3000根热缩管,勤练光纤熔接技术。左手捏住光纤,右手剥离涂覆层,清洁光纤表面,然后套管、熔纤、加热,最后重新剥下光纤涂覆层。就这样反复练习,他的熔纤速度已经远超身边同事,但丁杨华并不满足,他开始尝试双手熔纤,左右手夹纤、剥离、清洁、套管、熔纤,重复计时操作,只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十几秒。
  除了工作时间,丁杨华基本都在练功房度过,哪怕周末,他也坚持练习。最多的一次,一天只练习双手熔纤这一部分,连续12小时,用掉400余根热缩管。那段时间,他每天腰背疼到直不起来,晚上倒头就睡着。最终,丁杨华以40分钟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星级考试。
  2023年3月,丁杨华入选车间“优才杯”技能竞赛集训队,可练习用的光缆与之前大不相同,开剥异常困难,稍不注意就损伤光纤束管,一天下来双手肿得发红,他有些气馁。车间线路主管王国馗开导他:“这种难以开剥的缆,你们如果学会了,其他的缆,就不成问题。练习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天,丁杨华不顾手痛,和队友探讨方法,相互学习印证,反复练习后,开剥难题迎刃而解,他的信心大增。
  难题解决后,如何在分毫之间再突破,成了他新的追求。开剥、清洁、熔纤、盘纤、封装,每次练习时,丁杨华都要记录下每个步骤完成的时间,寻找节省时间的操作手法,针对薄弱环节反复打磨训练,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力争零失误。最终,他凭借双手熔纤技术,能在5分钟内完成12芯光纤熔纤,40秒完成光缆盒封装,并在2023年度集团公司“优才杯”现场综合维护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第6名,2024年电务系统现场综合维护比赛中获第2名,并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荣誉。
  坚守一线,诠释责任担当
  当前,京沪高速线国家骨干网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作为技术骨干,丁杨华带头迎难而上。夜间天窗检修时间近5小时,每次需完成3公里左右缆线布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能够高标准完成施工目标,丁杨华依据施工方案,紧跟施工队伍,认真盯控新放缆线施工工艺标准。工友李一帆说:“他总能挑出施工队光缆接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施工总结会上,丁杨华经常与施工队探讨光缆接续技巧和手法,改进接续方法,提高施工效率,“只要和他一组,每次都是又快又准。”
  细节中见匠心,丁杨华以其长期对极致的追求,将平凡的接续操作淬炼成守护铁路通信的安全盾牌。他的双手,连接的不仅是纤细的光纤,更是万千旅客的平安归途。这份“快、准、稳”的背后,是铁路人沉甸甸的责任与无声的坚守。
    扫二维码,看更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