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志勇
国庆归家之旅,坐在靠窗位置的我看着朝阳,回忆起了第一次走进上海机辆段的那个早晨。阳光斜照在“周恩来号”机车浮雕墙上,目光炯炯有神的“周总理”一下把我拉回到了大学阅读《周恩来传》的那个下午。那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真的成为“周恩来号”机车组的一员。
与父母分隔两地的我,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坐火车。仍记得第一次坐火车时的激动感,四小时的旅程一晃便过去了,都还没来得及满足我的所有好奇就匆匆下车了。自那以后我就爱上了坐火车,一是可以去看父母,二是可以满足我对火车的小小好奇心,同时也就此结下了我与铁路的渊源。
真正来到机车组,才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记得第一次跟着师父擦拭车头上的周总理铜像,我仔仔细细地擦完了正面,自觉已经相当干净。师父却默默拿起一块新抹布,蹲下身来,一点一点地擦拭着每个字的笔画深处。“师父,这些缝隙里的灰尘,旅客也看不见啊。”我忍不住说。师父头也不抬,手上的动作没停:“咱们擦的不是给别人看的。就像周总理当年办公,再小的事都认真对待。咱们手握闸把,关系着整列车旅客的平安,哪能分什么看得见看不见?”这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从那天起,我才真正理解了“责任”两个字的重量。
离家的乡愁是酸酸苦苦的。每当看到家庭团圆的场面,我总会羡慕,再一想到家人便难过不已。但当我第一次经历了春运后,我便慢慢将这份乡愁转变为担当。那天很冷,可车站里的旅客却是热闹不已,各自分享着携带的手信,脸上洋溢的笑容仿佛在与等待的家人打招呼。我看着站台上的众多旅客,也享受着这一份助人团圆的满足感,我想我的家人也会为我感到自豪。
我知道,这份钢轨上的初心,会像铁路旁生生不息的野草,春风吹又生。而我和“周恩来号”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