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兴
车窗外的风景,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曾几何时,绿皮车晃晃悠悠,窗外的田野村落缓缓后退,是我这个老铁路看了几十年的“流动银幕”。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通勤坐的是绿皮车。“哐当、哐当”,速度不紧不慢,窗外的江南水乡也是那样恬静,农舍、田埂、炊烟、慢慢悠悠的江南乌篷船。一趟车下来,常常是天不亮出门,夜幕降临才回家。那时感觉,这条通勤路,漫长又带着点疲惫,奔波中充满着希望和美好憧憬。
不知从何时起,这风景按下了“快进键”。绿皮车渐渐被“和谐号”和“复兴号”取代。窗外的画面不再是连续的田园长卷,而是飞速切换的城市天际线、崭新的工业园区、如彩虹般掠过的高架桥。曾经需要耗费半天的路程,如今被压缩到一顿早餐的工夫。我这张老面孔,也成了这高速通勤族里的一员。
这速度,改变的不仅是时空,更是生活的版图。昔日同事们下班后,搭乘高铁跨省去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苏超”足球赛,早已不是新鲜事。这种因便捷交通而催生的跨省文体热,正是长三角血脉相连、生活同城化的生动注脚。
四十多年工龄,十年高铁通勤,我既是这巨变的亲历者,也是这流动风景的阅读者。铁轨延伸的,不再是简单的两点一线,而是一个握指成拳、活力奔涌的长三角现代科技城市群。作为一名老党员,能在退休前亲眼见证并参与这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