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
近日婚礼刚落幕,亲友们的祝福里总藏着一句“下一步该准备要孩子了”。望着红本本上的名字,我忽然愣住了——“铁路人”“丈夫”的身份之外,“父亲”这个标签正悄然向我走近。只是站在生育的门槛前,我和妻子第一次有了分歧:我盼着能生两个孩子,让他们像父辈那样有手足相伴;妻子说:“压力太大,一个就够了。”这场关于“生几个”的争论,让我们在生育的十字路口,不敢向前。
我的父亲有8个兄妹,每次家庭聚会,叔伯们总会聊起他们的热闹童年。这份热闹,是我成长里最缺的底色。作为独生子女,放学后,我常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家。小时候发烧,父母要轮班跑车,我只能抱着枕头听着火车鸣笛声数时间。后来父亲住院,我请假守在病床前,连个替班的人都没有。所以,从恋爱时我就和妻子念叨:“以后我们生两个孩子吧,让他们能互相帮助,长大了也能一起分担事情。”可每当这时,妻子总是沉默着摇头。她清楚我和她的这点工资,要扛房贷,再养两个孩子,日子会过得不轻松。
后来,我试着跟生过孩子的朋友取经,他们笑着说:“养娃不需要这么费钱,我们家孩子的婴儿床、小推车都是亲戚家传下来的,图书绘本也都是二手的,洗干净、消好毒,照样用得好好的。”朋友还帮我整理了一堆“省钱攻略”:衣服买偏大一号的,能多穿半年;玩具选益智类的,不用追求新奇。听着这些实在的建议,我和爱人心里的焦虑少了些。
是啊,我和妻子的工资稳定却不算高。每月扣除房贷、物业费,再给双方父母寄些生活费,剩下的钱刚够日常开销。我经常要值夜班、跑外勤,有时连周末都要加班,妻子也是早出晚归。要是生两个孩子,谁来带,谁来辅导作业?万一孩子生病,我俩谁能请假?这些问题像铁轨上的石子,硌得我们心里发慌。妻子不止一次说:“生一个,我们还能勉勉强强给孩子好点的生活,生两个就是把两个孩子都耽误了。”
这份争执和焦虑,持续了好几天。然后,我开始关注起单位和政府的相关生育政策,女职工产假延长至188天,生育津贴能全额覆盖工资。男职工也有15天护理假,还能申请单位1000元的育儿补贴。
现在,我和爱人在生孩子的问题上顺其自然,不论头胎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会欣然接受,我们开始为生育做准备。如今,看着身边越来越完善的生育政策,感受着邻里间的温暖帮扶。我知道,身后有政策托底,身边有爱人陪伴,这份关于“家”的期待,终将像铁路上平稳运行的列车,载着我们的小家庭,驶向满是烟火气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