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
钱塘潮起,江风裹挟着花的甜香,为近日在杭州举办的集团公司文创培训班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底色。去年和今年,我两次体验这场文化与创意的盛宴,并有幸作为最后成果展示的主持人,见证创意落地的闪光时刻。这两年宝贵的经历,不仅是对我业余技能的充电,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表达”的深度觉醒。
去年是我第一次走进培训班,对我来说,像打开了一扇新窗。从文创产品的IP定位,到企业文化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老师们用一个个鲜活案例打破了我对“文创”的刻板认知:原来集团公司沉淀多年的发展故事、技术理念,都能通过设计、动画、影像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孵化成生动形象的文化产品。我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开始主动联想:我们杭州铁路物流中心是否能有自己的文创产品?这次学习,为我埋下了“主动创造”的种子。
今年,我带着初次学习的思考,把重心从“吸收知识”转向了“落地转化”与“业务融合”,恰逢今年集团公司物流事业部正式成立,在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多地的铁路物流中心相继成立了物流营销团队,新业务的启航让我自然将目光聚焦到“物流产品文创周边孵化”,对此我有了具体的思考和很深的期待。
培训中,当老师提到“文创要扎根业务场景”时,我立刻联想到工作日常:从仓储到运输,从物流单号到货车标识,每个环节都藏着可挖掘的文化符号。比如,能否将货车的流线型设计转化为文创产品的外观?把“准时达”“安全运”这些物流核心优势,做成印有可爱物流小图标的笔记本、帆布袋?这些文创产品既能作为客户的伴手礼,传递集团公司物流部门的专业形象,又能让员工在日常使用时增强业务的认同感,一举两得。
当我站在主持台上,看着展示板上的设计稿、短视频,听着创作者讲述灵感来源,我忽然明白:文创不是孤立的作品,而是连接企业与外界、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通过这两年的集团公司文创培训,我学会了如何用“文化视角”来看待工作,而主持人的经历则让我学会了用“大众语言”讲好我们的文创故事。
钱塘江水奔涌向前,正如集团公司对于文创的探索永不止步!这段宝贵经历留下的,不仅是笔记里的知识点,更是一种“将文化融入日常、用创意点亮工作”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最珍贵的收获。